从躺赢的60后到负重的00后,中国人口红利已发生巨变

  作者:高利民

  每逢开年讲讲人口总是个不坏的题目。德鲁克前辈经常说人口的权重永远是被低估的,越聪明的人越容易低估它。今年2018年说说人口倒还真挺合适的,00这一代已经18岁了,已经成人了。

  00年到2010年是出生率最低的十年,这十年的总出生跟62年到72年婴儿潮这一代比大概要少三分之一强。18年对85到95这代人来说它其实也是一个转折点,2018年是什么转折点?2018年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人口红利消失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85到95这一代,87年的时候是中国人口巅峰,大概每年出生两千两百五十万人,每年递减48万,一直递减到2004年,这个形成了长度为16年的“人口箍圈”效应,或者叫“人口冲击波”,现在正好冲击到房地产行当,冲击到初次购房市场,或者说房地产市场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了。对62年到72年婴儿潮世代来说,2018年也是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什么?是35岁到54岁的中国最有储蓄能力、投资能力、风险偏好最高的这代开始退出市场,它也是个转折点。所以说2018年挺有意思的,对中国几个时代都有一些好玩的事情在里面。

  1、婴儿潮时代(1962~1972)

  中国的世代可以把它分成这几个。第一个是婴儿潮时代,净增2.97个亿,差不多三个亿,这是中国第一个三个亿。对这三个亿,美国前财政部长、做过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他有一个有意思的评价,他说这是在一生中经历了GDP增长了100倍的一代人,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在座如果有62~72年的人,你这辈子有可能会看到GDP增长100倍,100未必到,70倍是靠谱的。这意思是说,这代人在这个时代当中享受了大把的增长红利,对它来说不增长简直是不可忍受的事情,高增长是常态。

  这个年代的人确实很有意思,他这辈子发生了很多很多改变命运的事情。第一次对他有比较大的命运改变的是1998年,1998年对城市居民是房改,1998年对农村人来说是进城,这两个制度改变形成了巨大红利,尤其房改使得62~72年代之间的人形成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有了房子的领先者,没有房子的追赶者,他们之间的差距回头会在他们子女这个回声世代里面变成了杠杆的差距放大。在这个世代还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世代,你想那个时候整个大学生大概在全人口里面的比例只有1%,今天什么情况?今天已经到9%左右了。

  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世代的特征的话,这个词可以叫“躺赢”,本质上是人口红利的攫取者。跟大家直觉不一样的是,人口红利主要不是分配在劳动上,而是分配在资本上的。你要想超额享受人口红利,你得通过资本、在资本上加杠杆才能把红利拿到手、拿到更多的红利。人口红利拿到有几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你去开了一个厂,人口红利决定人口是无限供给的,于是资产的回报率,资本的回报率非常之高,你花钱开厂就发轻易发财了,并且这个人口红利对资本敏感、对技术不敏感,所以以前搞科技是回报不高,投设备的回报高。

  第二种情形是房地产,并且房地产是人口红利的主要表现,因为房地产是优质抵押品,房地产跟信贷形成一个正向加强的放大器。

  第三种就是个人买房子,传统的个人是没有办法从银行拿到信贷的,但是你的房产可以抵押,你就把杠杆加上了,这个是居民部门享受人口红利的办法。

  婴儿潮一代这一生碰见过很多很多巨大的转折点,一生充满传奇。比如,他在2004年的时候遭遇到了刘易斯拐点,他们中的初级劳动力群体收入开始火箭般飙升。下一个转折点是2007,2007是中国有史以来的股票巅峰,6124点,为什么2007冲顶?大家找了很多原因,其实不用找特别多的原因,只要看看人口就知道,2007年中国35~54岁的巅峰,35~54岁是是在整个人口当中投资能力最强、同时也是风险偏好最强的人群,2007的时候,这个群体见顶回落。这个见顶回落,在全世界其他资本市场也惊人相似。

  美国2000年是35~54岁的人口巅峰, NASDAQ科网泡沫破裂;日本九十年代初是35~54岁的人口巅峰区,日经指数见顶崩盘。2017/18年呢,是35~54岁的人口群净减少的转折点,房地产市场会发生什么?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人是把房地产当成债券,当成非常安全的资产来处理,我们从纯人口角度来说,到了转折点之后房地产这个安全的资产像债券一样,它可能也进入了转折点。对2018年来说,从60、70这个时代来说,从婴儿潮时代来说,它对房地产的金融净供给是减少的,从85~95这个时代来说,其实它的人口对首套房的净需求是在减少。两者共振,房地产会不会转折?至少人口因素已经反转了、人口对应的金融供给已经反转了。

  尽管婴儿潮时代是人口红利最大的得益者,在低位主动加了杠杆,但从消费来说,它的大头是耐用品消费。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候通货膨胀很厉害,没有金融市场对冲的时候往往都是买耐用消费品做对冲,推动了以黑色家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产业的起飞。从资产层面看,这个世代是传奇一代,但从生活角度看,相对于2000年这个世代来说是非常单调、幼稚的,是在鄙视链的末端的。

  2、计生时代(1974~1982)

  1974年到1982年这是中国的另一代人,这代人他的人口出生率开始大幅度下降,我们叫他计生时代,尤其80年以后计生严格执行了。他也得些人口红利,但是他得的红利比较少,他不是赢家,基本上它是一个净贡献者。62~72年代的人,你是个大学生可能很值钱,72~82年的时候,大学生已经不是值钱的事了,而且你买房涨的远不如上一个世代,你是一个中位加杠杆的事情。你的底子非常薄,你的附加值也是逐渐变小,杠杆也是加在半山腰,这就是这代人被叫做尴尬的一代的原因,今天他已经变为社会中坚力量,但是得到的好处不像上辈那么多,享受的东西也不像下一代放松,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

  3、回声时代(1985~1991)

  85年到95年我们叫做回声时代,就是上一个婴儿潮他们的子女一代。这一代发生了一个重要的的事情,就是人口冲击波,这个冲击波厉害,对所有产业都会发生影响。1987年是中国人口巅峰时期,整个人口数一直往下走,一直走了十年,到2004年下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步。传统产业会被这个冲击波排着队蹂躏过去,对这一点的认识严重不足。这个世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世代的内部差异最大化,在62到72年这代如果父母亲财富相差30万,到现在在上海的活财富就相差700万,父母亲上一代的差异到现在杠杆就被放大了。你可以用这个数字体会一下这个不平衡有多大。

  从教育角度来说,到了这个世代,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一块,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阶段。

  对于这一代里今天要买婚房的来说,如果他的父母亲上辈是追赶者的话,今天它就是在高位被动加杠杆,这个被动加杠杆是加在了房地产金融大周期的尾部,换言之,他很可能套在高位上了。这样这个世代内部的差距就更大了。下一波房地产还想得到红利的话至少还得等到2035年,时间才能换空间。

  从消费角度看,这个世代开始,服务消费占比开始大幅度提高,他跟上两代人情况不一样。现在像那些知识付费的,罗辑思维199块钱一年的知识付费,像我60年代的同志根本不愿掏,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199很正常,他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知识付费这个产业能起来,其实跟这代人很有关系,但是人口的逐年净减少对实体产业形成的冲击非常大,其实它是一个净冲击的时代。

  4、超独生时代(1992~2002)

  92年到02年是超独生时代,它的父母亲已经开始净减少了,到这里就是超独生了。在高等教育这件事情上,它的高等教育比例非常高,零门槛,如果不是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话,念大学现在丝毫没问题,已经没有什么门槛了。同时,它也发生另外一个情况,中国原来的基础教育、全民义务教育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中国在此之前大概是9.6年的义务教育,这个9.6年很重要,它使的中国人口红利,或者中国的工业制造非常强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其他国家平均水准是8年,9.6年是非常高的人力资本了。

  现在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应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同志来说,他在缩龄,他觉得不念书也没关系,现在得到的回报已经很高了。跑外卖小哥比新毕业大学生更挣钱,从这个群体来说他的受教育年限是在缩龄。零门槛的高教育族群有意思,他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会选择主动失业。上班干两天觉得不好换一个,你会发现主动失业还表现在另外几个方式,年轻的女孩子去学研究生,跟着导师的学生都是女生,这就是主动失业的方式,为什么剩女那么多,其实是在婚姻市场上的主动失业。二是他选择负债消费。为什么学生贷那么流行?我是个大学生我就要按照受过教育的生活方式来,我没钱我借钱。同时那些蓝领的同志说少念点书没事,更早能够挣钱。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可是为我们老龄化买单的第一代。这代人负债消费,劳动力质量缺损,为老人买单。

  但从生活角度上来说,不管他今天负担多重,要比60、70有意思多了举个例子,像女孩子化妆,80这代化妆都是差不多的,每个人都向韩系、日系靠拢,你看见不同的美女你觉得差不多都一个模子。但你看00后,她搞刺青,一个小姑娘,脚上画个刺青,你很难理解。因为他的上升阶梯比我们60年代的上升阶梯细化很多,我们觉得上升阶梯是挣钱挣钱再挣钱,换大房子再换大房子,阶梯上升标准很单一,可能一生当中就是三四次阶层,从中级中产变成中产,变成上中产,再变成富裕,再变成高净值,无非按照这个东西来。

  这些年轻人不一样,他分解成不同的分杈,每个分杈还有十来层,跟打游戏一样,从吃瓜新手到高阶的专业大师,是这样的过程。所以他看见的东西,你不能拿传统的钱来简单定位,他有自己的一套实践,他有很多很多的亚文化,他一辈子都在激烈升级,我们可能升3~5级,他可能要升7~10级,这就是大家觉得小孩子天天都在打游戏,天天都在玩这个,在他的世界里他有不同的级别在里面,他不像我们。

  婴儿潮的回升,杠杆不平衡。我们说不平衡,不美好,这就是不平衡、不美好当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这个将来会构成一个很大的毛病,这是构成很大毛病的第一代,这是不平衡的第一代。超独生时代就是教育的歧化,蓝领主动缩龄,少念点书,另外一部分高等教育超级普及,主动失业,两块东西相互交错在一起,所以它是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的歧化,这个事情我们跟日本很类似,这代人很类似,去门槛的群体会变成负债一族。其实这代劳动力质量是高度缺损的,将来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他们要负担我们的未来,负担我们的养老,如果主动失业最后大家都去念研究生就算了,大量的主动失业都在打游戏,女孩子念研究生好一点,将来不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候,到我们那时候是女孩子能顶上80%。

  在人口红利这件事情上,或者说对于六十年代,对于七十年代初的婴儿潮一代,他主要还是在信贷上面得到了好处。房改时可以个人加杠杆,强制结汇时制造业可以加杠杆,房地产火爆就是因为信贷配给,像上海有一家引进的台湾的半导体公司名字就不说了,原来搞半导体,现在全都是房地产,它是资金密集型行当,台湾人经历过我们这套东西,他非常懂,就是拿一个道具套信贷。去银行借钱,你借到钱你就是赢家。

  人口红利要说进到下半场,2004年是刘易斯拐点,2013年是抚养比拐点,2018年三个拐点都已经来了,下半场了。下半场的机会在哪里?三个亿的新中产。中国经济有没有亮点,有没有前途,就看这新的三个亿吧,像30年前我们看婴儿潮的三个亿一样,今天你想看中国的未来,到这里看。

  一句话概括说:3亿躺赢时代结束了,3亿中产消费时代开始了。谢谢大家。

  傅蔚冈:非常感谢高老师,我们这代可能还是有机会赢的,再下面96~02年一辈子当中要遇见GDP要增长20倍,这个不太可能了。下面有问题可以一起交流。

  提问:我问一个问题,刚才谈了一个老龄化问题,上海对于2035规划提出2035年上海人口在2500万,上海人口现在2400多一点,增长空间已经很少了,我想一方面上海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上海现在养老金比例是2.4个在职的养一个退休,数字非常恐怖,深圳数字是7~8个,你觉得上海人口发展空间,你觉得上海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将来发展空间有多少?2500万的底线能不能守住?

  高利民:2500万底线肯定能守得住。但养老制度很难是当下的现收现付制,得改。养老这件事,如果是现收现付制的话,你说你没有年轻人你怎么养得活,你就破产了。

  提问:感谢高老师给我们演讲,我有一个问题,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一定程度上投射到中国人口的债务进一步地减少,因为之前提升了一些计划。我想请教一下高老师,中国会不会在这个方面增加我们的移民指标?第二个中国会不会像日本一样,若干年之后会面临比较窘境的养老的状况?希望您给一些指导意见。

  高利民:中国太大的体量了,这个事情靠移民想解决养老问题,不太现实啊。靠移民是搞不定的。我看我们将来这个东西可能靠机器人这个产业发展,养老靠机器人也没什么太大问题。但养老问题如果从人力资本角度看,比年龄问题要更更杂,60后这代或者躺赢这代他的人力资本被更替,被消灭得太快。我们以前的人力资本可以维持20~30年,现在不行了,跟年轻人一比人力资本贬值得速度太快,其实这代人就算名义上还没有养老,但实际他对经济的净贡献不大,甚至已经可能是负值了。所以这个事情从结构性角度来说,这个问题非常之大,总量角度上来说只能寄希望于科技进步,尤其寄希望于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这个产业去年增长也是非常快的,我看机器人产业可能过两年就是最大的黑马和风口了。

  作者简介:高利民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ID:SIFL2002)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