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超级湾区”打造开放经济新引擎,投资机遇看这里!

  本文来自招银国际的研报《“中国版超级湾区”打造开放经济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展望与行业分析》,作者为成亚曼博士。

  一元复始,“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新一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智通财经APP获悉,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打造“世界级湾区”将从战略规划进入全速落实阶段,各领域合作举措和初步成果将会密集上线,目标是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国际一流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招银国际发表研报称,从当前来看,大湾区将主打互联互通、合作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随之而来的机遇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运输、物流、金融、科创、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

  招银国际表示,保险板块建议关注具备跨境经营优势的中国太平(00966),金融科技乘势而为的中国平安(02318);金融证券板块关注互联互通经验丰富,基建完备的港交所(00388),区位优势明显的广州农商行(01551);房地产板块关注大湾区土储达1200万平方米的雅居乐(03383),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光地产(03380);机械和设备板块建议关注华润水泥(01313)、比亚迪股份(01211);医药板块关注康华医疗(03689)、东阳光药(01558);港口板块关注珠三角航运与母港建设实力强劲的招商局港口(00144)

  联通之湾:顶层设计首推互联互通,基建“超级工程”先行

  2017年最后一夜,港珠澳大桥主体完工后首次全线亮灯并放烟火迎接新年。这座大桥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出资,经过6年筹备、8 年建设,已建成世界最长的6线行车沉管隧道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桥梁工程。虽历经波折、备受质疑但建成后的确会为三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港珠澳之间形成真正的“1小时生活圈”。

  这项超级工程也许可以看作是整个大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2017年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就从多年的筹备阶段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当中,大湾区被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标志着该战略规划将进入正式实施、全面启动的新阶段。

  在南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建设一个世界级超级湾区,是“湾区经济”和“城市群经济”的具体应用。粤港澳大湾区从规划阶段就直接对标世界最强的一流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海港为依托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将粤港澳打造成“中国版超级湾区”的底气来自于绝佳的地区条件。区内的“二区九市”(又称9+2)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个城市,人口超过6600 万,GDP 约1.4 万亿美元,经济体量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产业链完整,每个城市也各有亮点。作为中国走在对外开放最前沿的地区,粤港澳汇聚成为大湾区之后将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成为“一带一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然而所谓“湾区经济”就是要将单独规划、各自为政的地区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区内融合以及与世界经济的对接。因此,互联互通就成为了所有规划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是全方位联通的首要工作,走在湾区建设的最前列。港珠澳大桥之后,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区内重点基建项目已经启动,莲塘口岸即将建成,广深港高铁将全程实现“高铁+地铁”的轨道交通网络对接。实现湾区内两地一小时通达是促进经济要素高速流转和集约配置的重要保证,也将重塑区内的商业版图。

  随着一系列工程的启动,基建类将获得很大发展空间,包括港口、机场;桥路施工、轨道建设、水利工程、园林工程;水泥、玻璃;楼宇设备类机械及房地产行业。

  

  合作之湾:城市群核心竞争力不在简单加和,在深度融合

  市场上对于超级湾区概念的亢奋多来自于宏观层面的经济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旧金山湾区,仅排在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之后,2030 年有望成为GDP 总量第一的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总额、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等方面甚至更胜一筹。

  然而,亮眼的宏观数据往往会掩盖全局本质。地理上相近的几个大城市并不能自然构成湾区经济体或是产生城市群效应,尤其是粤港澳情况特殊,存在政治、法律、税收等制度壁垒,在很多领域依然还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因此,规模的简单加和并不能反映湾区经济真正的竞争力,而只能作为其发展的起点。

  大湾区战略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促成区域内的深度、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而又优势互补的强大经济体。目前三地的规划都指向一个明确目标,就是精准定位地区功能,找准产业集群,最大程度地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竞争优势、塑造协作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也有以深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香港、澳门两大先进的服务业中心,有利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优化整体产业布局,打造包括金融、服务和制造等行业在内的“湾区名片”。

  金融业:以创新的金融业态共建核心金融圈

  粤港澳大湾区内不仅有国际级的金融中心,而且在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广泛的金融需求,十分有利于大湾区核心金融圈的构建。金融领域正在保持强劲的开放创新势头,主要表现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投融资便利化、推动适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内地金融企业以香港为支点向世界各地输出金融服务等。

  金融业的发展依赖粤港澳金融市场的深度对接,下一步的合作主要在推进粤港澳湾区内金融机构协同、金融市场对接、金融产品互认、金融基建互通、金融人才互动;推进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金融要素运转效率和效能,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种金融资源支持大湾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中,香港将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为大湾区的建设提供融资、投资、服务等多种金融支持。以资管为例,2016 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已经达到约为18.3 万亿港元。其中,资产管理业务约12.8 万亿港元,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约5.2 万亿港元。资产管理业公司数目在5 年间增加超过50%,管理的非房地产基金管理业务资产中近70%来自非本地投资者。

  制造业:创建“中国制造”现代产业先导区

  区域内有很好的生产基地和制造业基础,而大湾区时代将迎来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2017年9月广东出台了《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实体经济十条”),提出支持培育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五个“万亿级”新兴支柱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

  2017—2020年广东省财政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以珠江西岸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其中,东莞定位为国际制造名城,惠州为电子信息产业和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佛山为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广东民营经济第一大市,中山与江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江门为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加上港澳的国际贸易优势,可以为大湾区制造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开放之湾:“逆全球化”时代探索中国开放经济升级版

  从改革开放伊始,广东就是先行者、探路者。如今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时期,中国依然坚定开放政策,并且要打造开放经济升级版,广东将继续引领这个浪潮。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加上港澳高度的国际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强大门户。

  今后粤港澳的发展方向是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环球供应链管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深圳和广州港三个全球十大港口,内联中部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外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位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粤港两地目前的航空网络、货柜码头、机场建设等还存在一些相互竞争的状态,这就更需要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提升港口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形成联系中国内地城市与海外市场的多渠道联运服务枢纽。

  近年电子商贸的迅速发展对高效的国际供应链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珠三角制造业及出口逐步转向高增值和上游产品,中国企业和其他跨国企业扩大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加工生产活动,有条件也有需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支点,形成连接中国、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亚洲区域供应链,成为美洲和欧洲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区域供应链。

  大湾区建设引领的新一轮开放进程有利于物流产业链、交通运输产业链和港口产业链,值得重点关注。

  创新之湾:汇聚全球产学研创新动力,打造“中国硅谷”

  世界三大湾区无一例外,都汇聚了顶尖的创新人才和研究力量。粤港澳三地拥有多所全球一流高校,具备国际水平的科研能力。同时,这里也是中国科技公司汇聚的热点地区,位列2017 全球创新城市群第二名,专利申请数量高达4.1 万件,超过了旧金山湾区。

  大湾区的各种条件有利于培育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为中国引领新一轮创新发展和新型全球化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以区内创新龙头深圳为例,计划进一步扩大优势,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 年R&D 占GDP 比重进一步提升到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一万家,培育一批新的跨国企业,进入世界500 强企业达8-10 家,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基因技术、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增至三万亿,包括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及智慧装备在内的未来产业规模增加到一万亿。

  2017年12月,广东省出台了“一廊十核多节点”为主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旨在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中国硅谷”。同时,科创也是粤港合作的重点,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前海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等将推动大湾区科技共同发展。不仅如此,金融科技、创科上市、文化创新、会展经济、教育培训等都是区内产学研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

  湾区发展虽有成功先例可借鉴,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无疑难度最高——需要协调区内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和四座核心城市。突破当中许多深水区并没有先例可循,唯有“创新”才是攻坚克难、最大化互补优势的关键。新探索产生新机遇,一个世界级大湾区的崛起将如何重塑区域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的出台与磨合又会如何影响不同行业的战略机遇与营商环境,都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编辑:胡敏)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