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行复盘:硅谷中心论要结束了?

  作者:李开复

  有些事情,你听到的会忘记,你看见的会相信,你体验了才真正懂的。希望兄弟们通过这次旅行,能跳出原来的小圈子,以一个更大的视角审视自己,真的了解到中国机会,找到自己的价值。

  ——李开复

  和创新工场的兄弟们,在美国马不停蹄。在硅谷密集拜访高科技企业,用一周时间感受硅谷的脑洞大开和前卫科技,又转战到纽约,花了另外一周感受纽约的金融和人文气息。 

  这次行程日程排的非常满,我想把每一分钟利用起来,让兄弟们有所感受、有所触动。我希望大家最大的收获是跳出现有的思维范围,拓宽视野,发现世界其实更大,可以做的事更多。 

  跟以往我们的参访不同的是,在这次拜访过程中,不少高科技公司更愿意向兄弟们提问、倾听,想从这些CEO们的身上,感受和了解中国。这是很有趣的改变。就像我在硅谷和美国创业者分享时说的,所谓的硅谷中心论要结束了。过去10年时间,中国互联网成长非常迅速,诞生了很多原创模式,已从抄袭者变成了被抄袭者。

  但我们也不要沾沾自喜,如果用2C产品、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来衡量美国,中国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变现能力,的确都已经远远超前了。但是如果说到2B企业级产品、开发者工具,比如一些“射月工程”,长寿技术、外太空探索、学术创新(扎克伯格基金CZI成立后的第一笔收购是一个帮助学者便利检索知识、甚至用AI来加速知识聚合的平台)等等,美国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深度了解的地方。但是这些领域因为离我们切身生活较远,感受不会像移动互联网发展差距那么强烈。

  中美的差别在教育 

  这次走访里,奇点大学的交流让很多CEO们叹为观止。我们还在讲AI,以讲无人驾驶为时髦的事情,人家就已经去太空释放燃料,去做改变颠覆世界的事情了。 

  国内有些人总认为创业就是赚钱,上市是一个终结式记录和成功,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终身向世界贡献的过程。 

  我觉得这次活动给大家最大的意义应该是,大家跳出现在的范围,更拓宽视野,世界其实还更大,对创业者和企业家来说,不只是创业,上市,赚钱这件事上。 

  哥伦比亚大学的参访给我留下两个印象。一个是美国教育核心竞争力,一个是美国的职业精神。 

  接待我们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每一个老师,无论是Jeanette Wing, Mary Boyce还是Merit Janow,是从心里热爱和振奋她做的每一个技术,60多岁的老太太还对技术这么懂,这是我们的一个学习榜样。 

  当然中国也有好的教授,但在美国,我觉得排名前五十名大学,你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这一点是美国的优势。从中国角度来讲,我们教育可以跟他学习,可以多留学。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特朗普(美国总统)如果不让这么多学生留下来,那对美国是巨大损失。 

  硅谷中心论要结束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为中国的崛起而骄傲,为今天跑得越来越快的美团、滴滴骄傲。 

  我在硅谷的时候也跟美国的创业者说,所谓的硅谷中心论已经要结束,因为你们的创业者根本不是中国创业者的对手。 

  美国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他们愿意做更伟大的事情,为人类做这样的贡献的精神。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但这种精神可以推动创业者在得到了事业阶段性成功之后知道这不是终结点,这只是一个开始。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迅速。这点纽交所的反馈也很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年来,中国与纽交所的交集也在不断加强。一方面是纽交所的变革,为了更好适应科技股,纽交所将上市规模标准调整至2亿美元,这样的标准下调让中国公司有了更多选择,“纳斯达克一代”也似乎正在成为过去,比如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搜狗却选择了纽交所;另一方面是中概股的复兴,拿纽交所的话来说是“有更强壮的中国公司来到了纽交所”。

  纽交所对中国公司的欢迎最直接地体现在认知上。过去,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往往需要通过“中国的谷歌”、“中国的雅虎”才能获得认知,甚至会顾虑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认可。

  然而时移境异,一切都在变化,中国不少科技公司缺少对标,甚至开始成为某个新兴领域的开创者。

  华尔街的投资人还能看得懂吗?

  纽交所接待我们的同学表示,这不是问题。去年上市的中国公司四季教育,做的是奥数方面的培训教育,不仅在纽交所上市的过程中获得了全球关注,也收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他们也不担心因为中国本土资本市场失去吸引力。纽交所高管说,纽交所上市还有一个潜在的“国际化”优势,未来你可以用美国的股票收购美国的公司,这可能会是不少公司国际化的一种途径。

  目前,已有65家来自中国大陆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硅谷的人才们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硅谷的人才一直是中国科技巨头公司和VC争夺的对象。但现在,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审视这些人才,他们还会是值得投资的CEO标的吗? 

  这次参访中,有个硅谷的技术人才感慨,当年兄弟们一起闯荡,他选择留在硅谷,兄弟选择回国创业,几年下来视野格局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选择留在世界科技轴心的他,仿佛跟世界脱节了。所以有人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 

  硅谷有一批很有才华的技术人,他们因为家庭、教育、妻子、空气等原因不愿意搬离硅谷,我觉得他们心中知道自己错过了中国最好的时代,但大部分仍然是不会回去的。 

  这里是背景是:在硅谷的很多人是乖乖好学生,他们当年选择考GRE,出国,来到这边读到PHD,代表了他是这一种规规矩矩的聪明人,而不是那种狂野的创业者。 

  读了PHD以后没去创业,没去搬回国,去了Google,Facebook。当一个人在关键的人生节点,先后盖了三次相同的印章,证明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经理人兼技术人才,希望在一个大公司里工作,做一个很有价值的事,他很难变成另外一类人。 

  集的三次章以后,你再要把他搬回来,这是一个不现实的事情,但绝对不是说来美国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是因为他们很多人的人生被盖了三次章后,我觉得他已经很难再去选一条路。 

  当然,也不能说来美国的中国人都不想回去,回去的有很多。所以百度、腾讯建立硅谷的研究中心,能挖这么多人,这些人肯定心理是很清楚的,要去百度总部贡献一定比硅谷大很多的,但你不会去就是因为你离不开已经熟悉了的环境。 

  不能不说的移动支付 

  在硅谷和纽约交流,美国人主动提及最多的是移动支付,一些触觉敏锐的普通Uber司机,甚至自我评价说,美国开始变得“土”了。 

  中国整个移动支付的环境打通了六七亿的用户,移动支付其实有三个巨大的好处,一个就是几乎不要佣金,可以点对点,人对人的支付,而且是可以支付非常小额。

  这其实一直是美国做支付梦想的事。我记得我在90年代,大家在梦想有没有一天我们有这种支付环境,后来想一想就算了,因为美国信用卡的政治力量太大了,就可以影响着一切。 

  美国的信用卡背后的力量很大,而且大家都被诱惑着。比如我有美国的信用卡,为什么我爱用美国的信用卡,因为它返点给我,他为什么返点给我,他从商家那边赚3%,还2%给我。 

  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很多。信用卡把这批人利益捆绑起来了,很难让它去松绑,去想一个更开放的模式。 

  中国今天是机缘巧合,能创造出来这种无摩擦的系统,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历史机缘,它给腾讯阿里带来了巨大好处,但另外一方面,它也给创业者也带来了特别大的利好。 

  虽然我觉得AI是最伟大的技术,但实际上最短期能够触动中国的科技创业,就是移动支付。 

  比如摩拜这样的公司,如果不是靠移动支付,你拿去刷卡付现,根本不可能成功,今天也很难有那么大的直播,外卖产业。 

  但不是每个美国人都选择愿意听这件事,在硅谷还有很多VC以硅谷为中心,说就不愿意离开硅谷,硅谷就是世界中心,我看硅谷的创业都看不完,我看什么中国的,中国我也搞不懂。 

  但是这些人会变成井底之蛙,因为你如果要学习创业,要领跑创新创业,却不看中国,等于就是把自己砍掉了一条腿。 

  有些事情,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见的你会相信,你体验了你才真正的懂。希望兄弟们通过这次旅行,能跳出原来的小圈子,以一个更大的视角审视自己,真的了解到中国机会,找到自己的价值。

  来源:李开复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