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国际丨一周市场回顾

  作者:中泰国际 赵红梅 魏伊静

  一周市场回顾

  香港市场: (2 月 2 日-2 月 8 日)恒生指数全周大跌,累挫 7.53%,周四收报 30410.3 点。我们认为本周恒指大跌主要基于市场有回调需求,中泰国际宏观策略一月已建议投资者增加低估值防御性公用事业股。在市场调整完成后,大型商业银行、优质地产仍是机构主要配置方向,alpha 来自低估值龙头和绩优个股挖掘。

  内地市场: 本周沪深 300 全周累挫 5.5%,连续下跌后周四大市仍未见起色,受金融、煤炭等蓝筹股继续下挫拖累,沪深 300 指数收报4012.05 点。周四,各板块普遍靠稳,半新股涨逾 3%;化工股涨逾1%;房地产、电力、钢铁股靠稳;煤炭、金融股则挫 2%;水泥、石油、有色金属股偏软。

  券商板块: 券商一月份业绩公布,行业整体业绩表现回暖。但本周券商板块跟随大市大跌 7.8%,其中国泰君安国际 1788 累跌 10.8%,海通国际 665 跌 9.9%,中信证券 6030 跌 7.7%。

  中泰本周观点

  券商一月份业绩续出炉,整体盈利水平明显恢复。上市券商业绩同比明显改善,wind 公布的 49 家证券当中,2/3 的券商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其中,中原证券净利润同比大增 2576.8%,招商证券净利润同比大增 164.7%。我们认为,受益于 1 月份交易市场显著回暖,1 月日均股票成交金额同比增四成以上,股市表现向好,两融余额不断攀升,业务环境优化有利于券商业绩表现。

  龙头券商强者恒强态势不变。按照营收总额计算,国泰君安,中信,广发,招商和华泰证券排名前五,按照净利润总额计算,中信证券(净利润:6.3 亿元)超越国泰君安证券(净利润:6.1 亿元)排名第一,前五券商龙头地位不可动摇。我们重申2018年大券商强者恒强的局面将更加明朗,主要由于国家强调金融市场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监管政策向大券商倾斜,龙头券商将在原有基础上把握业务机遇具有明显优势。而不同的券商运营战略亦使券商将在同质化中解放出来,如人工智能,财富管理和自营等方面的差异化布局将为未来重要分化点。

  我们重申维持 2018 年券商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四家公司;1.最早进入香港的中资券商之一,盈利抗波动能力较强,公司金融产品及做市业务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国泰君安国际(1788 HK);2.业务前瞻性多元化布局、海外扩张急先锋的海通国际(0665.HK);3.积极拥抱互联网,财富管理转型显著的华泰证券(6886 HK);4.业绩稳居第一、行业龙头稳固的中信证券(6030 HK)。

  近期监管政策梳理

  市场最新动态

  (一) 1 月份券商盈利水平同比向好,经纪、自营大幅增长

  截至 2 月 7 日晚,已有 30 家券商公布了 1 月业绩,其中可比口径 25 家券商净利润同比正增长。整体来看,上市券商 1 月盈利水平同比显著恢复,行业龙头券商依然具有明显领先优势。数据显示,2018年 1 月,29 家券商单月实现盈利,其中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和海通证券单月营收过 10 亿。国泰君安证券以 19.9 亿营收和 6.96 亿元净利居首,紧紧追赶的中信证券实现了 15.9 亿元营业收入和 6.8 亿元净利润,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和海通证券单月净利均破 5 亿,龙头券商的优势地位不可动摇。

  具体来看,业绩改善最明显的当属中原证券。今年 1 月,中原证券实现净利润 6556.17 万元,相较其去年同期大增 2642%,相较于上个月环比增长了 2577%。另几家净利同比增幅较大的券商是西南证券、东方证券和东兴证券,分别实现了 972%、560%和 550%的同比增幅。

  1 月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和自营业务投资收益大幅增长。数据显示,经纪业务方面,1 月日均股票成交金额为 5194 亿,同比增长 40%,环比增长 37%,市场活跃度明显改善;自营业务方面,1 月上证综指涨幅为 5.25%,深圳成指涨幅为 1.08%,创业板指跌幅为 1%,中证全债指数涨幅为 0.26%,股债两市表现均明显好于去年同期。不过,1 月 IPO、再融资、债券承销规模出现下滑。按发行日统计,1 月 IPO 募集资金规模为 188 亿,同比减少 21%,环比增长 51%;定增和配股规模为 540 亿,同比减少 59%,环比减少 59%;债券承销 2192 亿,同比增长 47%,环比减少 44%。

  (二) 券商理财股票型产品收益率垫底,FOF 型产品首次逆袭

  从去年至今,券商资管“去通道”已经初见成效。截至 2017 年 12 月底,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规模已由2017 年一季度末的 18.77 万亿元下降至 16.54 万亿元,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同时,今年 1 月份,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新成立数量创 2012 年 10 月份以来单月新低,仅新成立 18 只产品,环比下降68.97%,同比下降 70.49%。此外,在成立规模上同样遇冷,新成立资管产品规模仅为 16.18 亿元,环比下降 80.34%。 1 月份,上证指数全月上涨 5.25%,但券商资管的收益率却不尽如人意,1900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 0.08%,股票型产品收益垫底。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公募 FOF 的获批发行,引起了市场对 FOF 产品的足够关注。券商 FOF 型产品在沉寂多年之后,无论在成立产品数量还是收益率方面都有明显的回暖迹象。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 FOF 市场规模提升的空间很大,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则来自券商资管。对此,有数据可查的 461 只 FOF 型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 0.14%,有 4 只产品的收益率超过 5%,西藏同信同心滚雪球 1 号收益率最高,达 23.03%,也是所有类型产品中收益率最高的。

  就目前来看,券商资管通道、主动管理与 ABS 三大业务条线都将面对不少的挑战。ABS 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券商资管要加快布局,获得先发优势。

  (三) 转债市场估值修复,包销券商受益普涨行情

  最近一个月来,可转债市场一扫 2017 年年底的萎靡情绪,走出了一波漂亮的普涨行情。截至 2 月 5日,中证转债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达 8.42%,其中 2 月 5 日当天上涨 1.38%,收于 306.71。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此前看好并积极申购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也有不少此前在弃购潮中兜底包销的券商因此“躺着赚钱”。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增量资金的流入,未来转债市场仍有投资价值。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 月 5 日,在 57 只有数据统计的可转债中,共有 45 只今年以来上涨,占比约78.95%。有 8 只可转债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 10%,其中,太阳转债上涨 41.77%,宁行转债涨23.65%,东财转债涨 19.75%,光大转债升 18.45%,表现尤为突出。而就在 2017 年年底,可转债市场刚刚遭遇了一轮低迷行情。彼时恰逢可转债密集发售期,个券上市首日破发的案例不断上演,投资者的申购热情随之迅速降温,不少投资者跟风弃购,主承销商包销金额则不断创下新高。

  但是,受到本轮普涨行情影响,不少此前为可转债项目包销的券商却意外地收获了一笔不错的盈利。Wind 数据显示,此前由主承销商进行包销的 34 只可转债中,有 26 只可转债今年以来给主承销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收益,其中,有 10 只可转债的主承销商今年以来盈利超过 100 万元,3 只超过 1000万元。

  (四) 两市周度新增投资者数量 24.47 万户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最新数据,两市周度新增投资者数量 27.47 万户,环比下跌了8.51%。截止到上周末,投资者数量达 13,530.72 万户,其中 A 股自然人投资者为 13,494.31 万户,环比下跌 0.7%。

  同业最新动态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