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背后,接与送的意义【归乡记系列?2018】

  编者按

  这是格隆汇2018“我的归乡记”系列征文的第一篇。这是一篇不遮掩矫饰、情感真挚的好文。作者是一个学成归来、拒绝家里安排、独自一人到深圳打拼的女生。小时候只在意自由与放纵,长大后方才感知到父母“碎碎念”的大爱,独自在外打拼,才明白家的珍贵。如她所说,家对她来讲,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等待,有爸妈的地方就是家。家,意味着在她出门时的“送别”,在她归家时的“迎接”。岁月不断流逝,也许有一天你会害怕,害怕没有人给你“接与送”,但你迎来的也是全新的自己。希望大家“有做自己的勇气,也有成为自己的自由”。

  我是一个对家的概念十分严谨的人,家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等待,我觉得有爸妈的地方就是家。

  而这离开与归来,就有着“一接一送”的联系。

  一、过去的“接与送”

  小时候,爸爸妈妈很忙,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永远是最晚走的,以至于我对幼儿园是恐惧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时钟的概念,你只知道,爸妈每天把你送进去了,你就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等待,他们会告诉你,五点来接你,但是你不知道五点是什么点,天都黑了,他们还没来接你。

  小学,爸爸妈妈依旧很忙,接我的事交给了外公。外公是一个少言的人,但是他十分疼我,经常是我还没走到校门口就远远看见他站在那里等我,然后带我去面包店买个面包,看着我吃完,然后带我回家。早上,他老人家睡不晚,大概5点多就起来,泡杯茶喋着等我起床,然后拎着我去上学,还是带我去面包店,买我喜欢吃的肠仔包,吃完看着我进校门口,他再走。

  那个时候,你不会知道什么叫背影,你也不知道什么叫目送,你只知道,外公不会像爸妈那样迟到,还会给你买面包吃。

  临近小学结束,外公去世,我12岁,开始了寄宿生活,一直到高三毕业。每周五回家一次,那个时候巴不得家里人别来接我,想尽一切办法,各种撒谎,难得终于不用在学校里,一心想着可以拉着同学一起到处溜达,根本不想他们来接你,那个时候的我精力旺盛,不会在意什么叫方便舒适,只在意自由和放纵。

  第一年出国上学,爸爸妈妈送我到机场,把我送到登机口,那是一次真正的"送”,因为这意味真的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再见。爸爸一如既往地表示出他的潇洒与不羁:“赶紧的,别慢悠悠,你要醒目点。”妈妈则是两眼泪汪汪,各种叮嘱。

  当时我还十分难受,怎么爸爸一点都没有不舍得我。因为从小跟他交流就比较少,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想起,我好像从来没有给他打过电话。于是我给爸爸打了第一个电话,他接通第一反应是十分紧张:“怎么啦?啊?是不是有什么事啦?怎么突然给我打电话。”然后我就楞了一下,说:“没有,我就是想给你打个电话。”然后爸爸碎碎念:“哦哦,这样,这样,我以为你怎么了。”

  那一通电话之后,我很自责,因为我爸觉得我只是有事才找他,而不会因为想要问候他、想念他、关心他、想要跟他分享才找他。

  很久之后,妈妈跟我说,爸爸每天回家的事就是随手拿起妈妈的手机,打开微信看我和妈妈的聊天框,看我给妈妈发了什么照片,说了什么话,我最近有没有更新朋友圈。说来也是惭愧,我是2016年夏天才加我爸爸的微信。

  后来好多事,尤其是临近毕业,面临各种问题,我才越发现,那个不善言辞的父亲对我是另一种关爱,算是一种大爱吧。

  这是前年,准备毕业的时候很烦,给父亲打了一个一小时的电话。

  就像王朔《我是你爸爸》一书里面说的,他们做过别人孩子,你没为人父母,你们永远处在一个矛盾中。而这个矛盾,会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越发能理解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如今的“接与送”

  今年的春节,是我第一年以“工作了”的身份回家过年,跟以往有很大的不一样,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生了,一个身份的转换,一开始觉得很简单,但是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习惯和接受。

  毕业之后,我拒绝了家里的安排,独自一人来了深圳上班,这个十分陌生的地方。我还记得第一次租房子,爆水渠,水漫金山,逼得我不得不在短时间内搬走。那个时候,觉得搬个家好easy,我没有请搬家公司,也没有喊朋友,所有的东西一个人抽了一个下午搬完,打车、地铁、行李箱拉拉转转了几趟,搬完那天,有一种感觉,原来我不仅不是学生,我已经是一个上班族,还是一个外来工。

  因为很难短时间接受这种转变,刚上班那段时间是十分难熬的,经常情绪低落,无缘无故会哭,我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后来我朋友说,你这是外来工综合症,那一刹那,我被朋友的幽默逗笑了,原来过去自己所有的矫情、烦躁、低落,其实都是患了一种外来工病,现在的我,接受了自己外来工的身份,也没有再犯病了。

  身份的转变,我不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学生,而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外来工,生活变得不一样,你会为了省钱走很远的路,你会考虑哪里买菜最便宜,怎么点外卖最划算,住的地方不再是“家”,说直白点就是个出租屋,没有归属感,没有人会煮好饭等你回去吃。

  更加谈不上安全感,加班太晚回家,看到任何一个在楼下转悠的陌生男人你会恐惧,晚上打车你会开导航怕司机不知道把你带哪去,有几次坐飞机回到深圳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打车回出租屋,我会拍的士车牌,发给一个其实早就睡得猪一样的朋友,上车之后还要假装发一句语音:我上车了,大概30分钟到家。

  这所有的“去与回”你都会害怕,因为没有人给你“接与送”。

  过去我不珍惜的“接与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极度的奢侈,甚至是奢求。

  作为一个外来工,今年的回家就变得十分不一样了,没有过去实质上的“接与送”,变成了另外一种“接与送”。妈妈很早就告诉我,她帮我收拾好了房间,换上了干净的被子枕套,会问我回家那天想喝什么汤;爸爸会问我什么时候到,想吃什么水果,然后非常准时地去车站接我。

  小时候的“接与送”是真的来接我,送我;如今的“接与送”,是迎接我,盼望我,等待我,想念我。

  尾声:

  虽然,从一个简单肤浅的快乐学生转变成一个社会的外来工,但是我很接受这个转变。

  正如陈平所说: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开时光的力量。

  新的一年,无论回家的你,还是不回家的你,都希望在新的一年,你有做自己的勇气,也有成为自己的自由。接来新的自己,送旧的自己。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