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是压倒美股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美联储赐给你的礼物?

  ▌FOMC会议纪要后的跳水为哪般?

  昨夜美股尾盘跳水,道琼斯指数在上涨超过300点后收盘跌167点,至24797.78点,跌幅为0.6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6.08点,至7218.23点,跌幅为0.22%;标普500指数下跌14.93点,至2701.33点,跌幅为0.55%。

  道琼斯分时走势图:

  从走势上看,三个指数共同的特性是:前半夜走势稳健,涨势喜人,后半夜却同时突然下跌,这到底是为何? 

  唯一的理由是美联储昨晚(北京时间2月22日凌晨3点)公布的1月FOMC会议纪要。

  这次的会议纪要表明,美联储的各位官员都认为通胀的继续走强导致经济的过热刺激可能性犹在。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的会议纪要显示,几乎所有的FOMC会议官员都认为在2018通胀会来的更快,而且大部分FOMC会议官员认为更强的经济增长数据会 “进一步提高逐步紧缩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因此投资者有理由担心今年的加息步伐与次数会比2018年年初时预计的三次加息来得更猛更强烈。 

  在会议纪要公布后,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进一步下跌,收益率也大幅上涨,拉升至近四年高位,收报2.941%。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15分钟走势图:

  还记得二月初的美股大跌么?就是因为美国就业报告好过预期,1月非农就业岗位增幅大于预期的同时,薪资同比增幅为2009年来最强。劳工对于薪资要求的提升带动了通胀预期升温。当时市场对这一份就业报告的解读为:这一预期有可能会使得美联储加快今年加息的步伐,加息预期大涨,导致国债收益率大涨。而这一次的FOMC会议纪要,就是FOMC的各位官员正面地告诉各位基金经理:不仅你们预期通胀加强会导致我们加息步伐会加快,我们美联储也是这样认为。

  市场受到这个消息面影响,尾盘全部跳水,而恐慌指数VIX也在尾盘拉升。恐慌指数VIX计算方法简单来说,是未来30天标普500指数的预期波动率。计算方法是基于未来大于23天以及小于37天的标普500全部最接近平价期权价格反推而得的隐含波动率。通过VIX昨晚的深V走势,直接的原因是基金经理为了保护自己的仓位而购买期权,而根本原因就是市场对于这次美联储的一月会议纪要解读为:未来30天的市场又要开始动荡了。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加息,是那把悬在美股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那么,市场关心的是:这把剑究竟是否会对美股一剑封喉?
 

  ▌加息为什么会导致美股跳水?

  这个原理想必大家都懂,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下。 

  当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直接会对债券市场造成利空。因为利率/收益率的上涨,无论是政府债券还是企业债券都会价格下跌。然而,不仅是债券市场价格下跌,美股也因为美联储的加息预期更快而跟着跳水。因为更高的利率意味着传统金融的估价模型里的折现率更高。当折现率提高了,直接导致各大上市公司的 “未来现金流” 折现回到现在的价值降低。而这个利用金融模型的 “未来现金流” 折算到现在的 “现在价值”就是 来衡量股市估值度量尺。“未来现金流”代表公司未来的业绩,在现有基础上,如果利率因为经济过热而上涨,那就会直接导致美股现在各大公司的“现在价值”下降,也就是说美股现在的市值在现有的点位上会进一步偏离金融模型算出来的估值(也就是“现在价值”)。 

  ▌加息会不会给住房市场带来恶性环境,2008危机重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息过快也会让人们认为,经济可能会从原来的加速前进变成急停刹车。如果加息步伐过快而且不当,更坏的情况会导致经济衰退。数据显示,由于利率的快速上行,美国住房市场的按揭申请已经开始下跌。仅仅在上周,因为按揭利率上涨至4年来的高位,购房按揭申请已经下降了6%。而在过去几周,已经下跌了15%。因此,短期来看,特朗普政府的税改政策还没给美国各大上市公司秀优势的机会,反而让市场意识到了因为货币政策紧缩而给住房市场带来的困扰。 

  要记得,2008年就是住房市场的次贷危机,传导到了美股导致的金融危机。如果现在住房市场因为利率上涨而突然价格下跌,那么后果很有可能会复制2008年。但是现目前来说,最近几周的住房按揭申请下跌,就好比美股2月初的回调,只是在长期牛市中的一点小浪花。毕竟长远来看,现在的按揭利率还是处于自1990年来的低位。

  (红线为30年期按揭利率,蓝线为按揭申请数)

  ▌被经济牵着鼻子走的美联储,对美股一定不好么?

  如果通胀来得比市场和美联储的预期要更快更强,那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立场就要从从前的 “牵着经济走” 改变为 “被经济牵着走”。

  因为通胀过快可能会导致经济过热,美联储的加息将会是被迫的,而且加息的幅度会更大。毕竟过去十年里,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都是美股的上涨的主要推手。

  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主动地向美股注水,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量化宽松(QE)。美联储认为,在暴跌以后,只有当资产价格回升,人们才会对经济重拾信心。虽然美联储已经在2014年底就开始结束QE而且慢慢开始收紧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了,但是到了2017年末和2018年初,美股三大指数都已经达到了新高的点位。因此,美股的十年牛市可以说是在美联储的带领下的十年牛市。

  现在问题来了,这一次的FOMC会议纪要向市场表达的观点是,更强的经济增长数据会 “进一步提高逐步紧缩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这话背后隐藏的意义就是,美联储自己也不知道今年到底要加息几次了,预计也预计不来,完全得看经济的活跃程度。 

  市场就开始觉得:美联储要开始被经济牵着鼻子走了。但是在2004年到2006年期间,美联储就是被经济牵着鼻子走,但是美股还是迎来了较大的涨幅。因此,即使美联储的地位由主动转换成被动,也不一定意味着美股就不可以上涨。 

  ▌历史上的国债收益率大涨

  在2013年年中,美国国债收益率也试过大幅度拉升。而同期道琼斯指数在2013年5月约15200点涨到了12月约16450点,涨幅约为8%,这历史值得今天借鉴。

  但是历史终归历史,虽然常言道历史会不断重演,但是到底历史是不是会在今天这一刻重演,我们只有在过后了才知道。现在的美国金融市场情况和2013年除了美股走牛和国债价格走熊、收益率大涨这些方面相似之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从2016年中开始,美股各大上市公司已经实现了盈利连续5个季度加速增长,市场的观点也普遍认为美股未来牛市将会由坚实的业绩来支撑。

  (来源:中金海外策略)

  但是,通过数据比较我们发现现在的美股的估值水平相对于在2013的估值水平,已经是偏高了。下图蓝线为S&P 500的价格,而黑线为S&P 500未来12个月EPS,数据范围从2008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2013年的时候,即使在收益率突然拉升的背景下,美股的估值水平和本身的业绩水平来说还是相符合的;但是到了约5年后的今天,这个估值都比较高了。加之,在2013年,全世界央行都还在放水阶段,资产价格受到QE的支持。而现在,全世界都开始了货币紧缩的进程,而且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利率在下一次经济衰退前,不会再大幅度下降了。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找到一点点线索,适当调整对市场的看法。

  ▌美股还能继续牛市吗?

  从估值来看,美股估值偏高,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便宜的不一定是好东西,而贵的也有贵的道理。贵的东西就不能买了吗?要是贵的原因是因为它好,买的人还会少吗?经过了2月初的回调,美股估值已经打折了不少。12个月的动态PE水平已经回到了2016年底的水平。这算不算是在打折发售优质产品?

  (来源:中金海外策略) 

  优质产品体现在哪里,先看看美国的基本情况。美国2017年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长2.6%,主要受到了投资速度加快和私人消费的推动。而且从上文提到的就业报告等近期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即使加息,也是因为经济真的好转才加息。虽然说加息会提到公司的借贷成本,同时也压低了 “现在价值”(估值受压)。但是加息不一定会带来股市的下跌甚至崩盘。 

  美联储在2004年因为意识到经济过热,也开始了急促的加息步伐。在2004年到2006年,美国基准利率从1%上升到5%,美联储加息达到了17次,而当时的“现在价值”估值因此下跌了约22%。但是我们再来看看美股在这个加息期间的走势,美股涨幅约20%。两年后,到了2008年,美股大崩盘,金融危机,不是因为加息引起的,而是因为次贷危机。

  虽然现在市场还没看到税改对美国经济的实际利好,但是毫无疑问这是美股进一步上涨的催化剂。在历史上,美国的政府支持大幅度增加的时候,都是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贡献的。

  (来源:中金海外策略) 

  ▌小结 

  美股贵吗?贵。但是能不能买,那就见仁见智了。有人喜欢捡便宜买好公司,只有在便宜的时候才敢下手买,然后等价格涨起来了再卖。但是更多时候可能会买到了便宜的劣质公司,毕竟区分一家公司的好坏,真的很难。而贵的东西也不一定是不能买的,因为如果一个公司是好的,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版图,不断的增强自己实力(例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代表美国新经济的科技公司)。 

  在2月初的这一波美股回调,虽然还是贵,但是都已经便宜了不少。在美国经济持续向好,大家都在赚钱的大背景下,没了宽松货币政策支撑的美股真的就走不下去了吗?这样的认知可能会又一次错失上车良机。只要美国经济持续向好,加息和收益率的上升,真的会妨碍美股持续牛市吗?美联储也不会激进到把基准利率从现在接近2%一下子就翻倍到5%的。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政府支出、私人投资增加,私人消费持续上升,各上市公司继续业绩向好,那么美股长牛肯定没问题。 

  所以,只要基本面不变,只要不发生金融危机,也许,每一次加息都是美联储赐给你的礼物。现在问题来了,你愿意上车吗?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