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坑,阿里、腾讯们靠什么填上?

  作者:辩手李慕阳

  一、新零售是个坑?

  昨天分享效率

  “分享效率=分享收益-分享成本”

  解读:没有人愿意无条件乖乖地分享,你得给足好处,同时把他内心深处的障碍降到最低,把分享的门槛降到最低。

  分享收益:

  a. 直接的利益刺激。比如春节假期刷屏的集5福、集生肖,关键就是一个“分钱”。前两天刷屏的直播问答复活卡,目的就是为了多一次复活抢钱的机会。

  b. 炫耀逼格的社交货币。发现一个好玩的h5立刻分享出去,往往是为了说明自己“消息灵通、兴趣广泛”;年终的网易云音乐榜单被分享出来,多半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艺术品味;科技媒体上的深度文章被分享出去,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思想层次。

  c. 和他人的关系增进。父母分享养生知识给子女,多半是为了表达关心。你把手头的外卖红包、拼团链接分享出去,多半是为了关系的双赢。

  d. 表明情绪和立场。分享偶像的东西,就是要为他打call咯。分享声讨吐槽某件事的文字,因为那是我敢怒不敢言的心声呀。

  e. 纯粹好玩有趣。这个东西分享着玩玩呗,看看大家什么反应。

  分享成本:

  a. 分享动作的复杂性:“居然要下载app,居然要注册验证的!”

  b. 分享的社交形象影响:“我转这个,会不会好low,感觉好微商呀!”“这么偏激的不能转,我又不是微商!”“我是有脑子的,不是免费搬运工,商家别想利用我!”

  c. 分享的直接利益损失:“居然要花钱的!”

  d. 信任感:“承诺的分享好处是真的吗,不会是骗子吧?”

  (2)接收效率

  “接收效率=接收收益—接收成本”

  解读:分享出去的东西,如果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和用(接收),那么本身也毫无意义;分享如果变成了视觉垃圾,就降低了逼格。

  接收回报:

  a. 产品本身的价值。我确实需要学习网易的方法论呀,所以刷屏了我也要看;我确实需要上班点咖啡啊,所以万能咖啡卡对我太有用了!

  b. 产品本身吸引人:这个文案一看就好抓人,这些文字画面读下去完全流畅不累的。

  接收成本:

  a. 用户不感兴趣、不需要。

  b. 用户对刷屏的事物缺乏好感和信任。有趣的是,当网易运营课在朋友圈刷屏时,也就反过来证明其效力,大家的信任感大幅提升。

  (3)分享接收——体度

  解读:

  最好的自传播,分享和接收是一体的。

  如果使用的过程本身就带来分享(使用即分享),这种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则引爆的概率越高、速度越快。

  案例:

  历史上著名的hotmail邮箱,用户使用免费邮箱向别人发邮件时,后缀都会带上邮箱本身的广告,使用即分享。再比如直播问答的爆发中,分享复活卡本身就是游戏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分享、接收者双获益,自然就爆发了。 

  六、《引爆流行》新版本

  市场营销领域,有一本被奉若神明的经典著作: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流行》,这本书提出了流行的三要素:找到擅长传播的个别人物、产品本身具有附着力容易传染、环境剧变的势能。

  那么在社交营销时代,一个新零售品牌要想引爆,可能得让这三要素落地。

  (1)个别人物

  解读:

  a. 要寻找在社交网络中有影响力和动员力的自媒体和KOL。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和公关公司都会有一张表格,告诉你大佬们在社交网络里帮你说话的价格。

  b. 要根据垂直领域,寻找喜欢传播、擅长传播信息的易感人群。

  案例:

  比如脸萌最初的爆发,是在社交网络中寻找对“萌”最有偏好的人群,于是百度的TFBOYS吧成了一个重要阵地。网易运营课最初的刷屏,是运营精选团队利用了运营社群的力量,这帮人本身就以传播为专业和乐趣。

  (2)附着力

  解读:一般来说,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常见的动作有:

  a. 社交沟通

  b. 创作表达

  c. 内容阅读

  d. 参与活动和公共事件

  你传播的载体越接近这四个动作,甚至本身就是这四个动作,人们传播起来就越自然顺畅、没有心理障碍和负担。新奇社交工具、UGC元素、情绪爆文、活动裂变、事件营销一定是最主流的方式。

  案例:

  点咖啡外卖本身是正常的事情,可如果送咖啡给别人,变成了像“发红包”一样的社交行为呢?如果同时还能送出一封情书,正好被另一个在喝咖啡的陌生异性收到呢?咖啡就成了陌生人社交,这是连咖啡在做的事情。

  吃坚果本身是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吃坚果的同时还可以看各种“萌漫”(内容阅读),吃坚果的装备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分享呢?这是三只松鼠在做的事情。

  (3)环境威力

  解读:要学会追名人、蹭热点和利用一段时间内大众的主流情绪。

  案例:当网上丧文化流行的时候,丧茶就成为一波蹭热点的文化现象。 

  七、新零售的双向倒流

  更多的线下门店、更丰富的线下场景,确实给新零售们带来了更多的流量获取渠道,但是反过来说,线上不应该被忘记。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线上流量的获得不再通过自己开发产品平台,而更多是通过借势——在微信这样的大社交平台上,小心而巧妙地攫取流量。

  渠道曝光的硬广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善于利用社交传播来营销的“软广”才有未来,这是线上流量获取的升级。

  线下更多获客场景、线上获客手段升级,只有这两者同步推进,才是真正的新零售,才真正叫双向导流。

  作者公众号:阿辩论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