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会实录|中国太平(00966):行业加强监管 公司是受益方

  3月23日,中国太平(00966)在香港召开2017年度业绩发布会,根据早前公布的业绩数据,2017年公司总保费收入1787亿港元,同比增长19.7%,股东应占溢利61.36亿港元,同比增长27%,每股盈利1.636港元,末期股息每股0.1港元。

  2017年境内寿险总保费同比增长20.4%,原保费同比增长20.5%,跑赢大市,个险期缴新单保费同比增长33.1%,高产能(30万元人民币期缴保费以上)人力同比增长32.7%,银保期缴新单保费同比增长46.8%,其中10年及以上业务占比超过60%,养老金管理资产余额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增长22.0%。

  此外,境外保费规模持续增长,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32.32亿港元,太平香港、太平澳门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太平人寿香港保费收入23.31亿港元,同比增长105.9%,再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不含万能寿险)110.58亿港元,同比增长20.5%,其中产险再保险业务同比增长36.7%,全球再保险人排名稳步提升至第36位。

  以下是智通财经APP整理的中国太平业绩会问答实录:

  问:新的监管格局对公司的业务方向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导致高净值产品的推出受限?公司对今年整个保险行业的增长速度的看法如何?

  答:作为一家金融企业,严格的按照监管规定开展日常经营活动是必须遵守的纪律和底线,长期以来中国太平无论在哪一个产品上,都把按照监管要求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当做一条严格的纪律贯彻执行,过去一段时间行业监管不断加强,行业内一些不正常的乱象得到了有效的克制,对于一家规范经营,依法合规操作的保险公司来讲就是最大的利好,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太平是受益方,未来随着监管力量的加强,监管理念的进一步的提升,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只会越来越有利。

  关于行业整体的预期,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发布的规则制度是比较多的,行业内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竞争的格局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和法规都会对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行业的经营态势带来极其正面的影响。

  对于今年一季度的开门红情况,业内部分公司在之前的业绩发布会上做了相应的回应,整体来看行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我们认为更多的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机会,尤其是中国太平在过去几年来,一直在坚持不懈的既要应对市场的变化,也要苦练内功抓好我们内部的管理。

  2012-2014年我们有效提升了中国太平的市场份额、资产规模、盈利水平以及价值创造的水平,在这之后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短板,又迅速地提出了精品战略。在精品战略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充分发挥挖掘自己内部风险管控和跨条线协同合作的能力,所以通过三年再造和精品战略,我们已经充分积累了内部的资源、能力、技术、人员来应对未来市场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

  有了这样深厚的积累,我们在2018年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市场局面的时候,就会有更充分的信心来应对各种有利或不利的挑战,我们仍然对2018年整体的市场前景保有良好的预期,中国太平在行业内仍将继续坚持我们过去几年都做到的一个结果,就是跑赢大市、行业领先。

  问:在股市走势较好的情况下,投资收益进展方面较去年出现倒退的原因是什么?派息与去年维持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投资收益率角度来讲,对于一家保险公司的账面利润的解读需要把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放在一起来看,尤其是作为长期寿险业务,占据中国太平主要业务比例是非常高的,而且长期寿险的典型特征是通过逐步释放,使得利润逐渐从资产进入到损益表当中,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层更加关注的也应该为股东提供的结果是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可预期的财务业绩表现。

  从我们2017完整年度的损益表和资产表来看,除了实现收益以外,我们在资产负债表下方计算综合收益仍然有很大一块,所以如果把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结合在一起,我们的综合收益与2016年相比有了大幅的改进和提升,尤其是在历史上的一些潜在的浮亏,我们已经充分消化完毕。这也就意味着2017年我们所提交出来的这一份财务报告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非常真金白银的一份净利润的结果。

  关于分红的水平,中国太平在行业内仍然属于一家正在高速发展的企业,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受益于“偿二代”标准,我们产品的结构、业务的品质要优于行业,在推荐保险销售的过程当中,由于我们业务品质好,所以我们反而可以增加我们的成分福利,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但是随着业务逐渐快速发展和“偿二代”红利的逐步释放,我们管理层必须对未来潜在的资本性消耗和需要做出充分合理的预计。有鉴于此,管理层在确定分红比例的时候,需要综合权衡考虑,未来持续增长对于资本的需要,股东对于管理层持续创造价值进行分红的需要,以及面对未来潜在的市场波动需要保有适当的风险、储备冗余,结合这三方面的因素来合理的确定分红水平。

  我们希望我们也有这样良好的预期,随着未来中国太平业务逐渐的蒸蒸日上,进一步的强化自己在行业里的领先地位之后,我们能够以更加良好的水平,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问:未来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分红政策呢?

  答:我能回答的是,未来持续稳定的分红一直是董事会、管理层强调、关注和在日常工作中去把握权衡的,那么具体的分红水平仍然要综合考虑监管的规定会不会发生变化,未来的市场会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是管理层会以自己最大的尽职履责来实现为股东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稳定的分红回报。

  问:去年有效业务价值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去年市场占有率有什么变化?对于发展科技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答:去年增长主要原因是受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的拉动,去年新业务价值增长49.6%,今年也延续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另外其他次要的原因包括分散效应,还有一小部分是汇兑的原因。

  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提升,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产品的监管政策发生变化以后。目前我们客险的新单保费在市场排第四名,总保费在市场排第六名。

  随着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索和尝试。市场上一直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和评价。那么事实上中国太平在探索网络科技、金融科技互相结合这一点上,步子迈得比较早,比如我们很早就筹建了太平科技保险公司,近期已经正式获得保监会的批准,这也是近期为数不多的保监会新批设的保险公司牌照,这家公司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与有关方面进行接洽,探索新的商业模型,前不久还与浙江省科技厅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探讨如何实现科技与保险的业务结合,能不能探索出一条新路。还比如说,我们和一些互联网公司广泛探讨了多种合作的方式,因为还处在商业谈判的过程当中,在能够批复的时候我们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披露。

  真正的金融科技有很多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让大家眼前一亮的东西,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在苦练内功上面做文章。比如我们自己在内部保险的承保等方面,利用移动互联网APP来实现与客户的最快时效的对接,比如说太平寿险的“立保通”能够实现用手机APP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增强客户体验。

  我认为中国太平以这些苦练内功、不为外界所知晓的动作,与行业内的一些公司去和互联网新贵做一些大张旗鼓的宣传比较起来,在金融科技领域里面所开展的探索更加扎实有效,立足于长远。

  问:养老方面的业务排名情况如何?2018年在养老金投资方面有没有什么样的配置计划?

  答:养老产业是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但养老市场从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转变为一个现实的大蛋糕,仍需在整个社会治理层面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需要各方政策的配套与支持,当然也需要我们保险从业者的辛苦耕耘。

  中国太平较早建立了专业的养老公司,所以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至少可以在起跑线上站在前列。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排名,但据我所知,在已知的专门从事养老金业务的公司里面,我们的排位大概在六七名左右,这不是一个非常权威的统计数字,仅供参考。

  养老金最大的需求在于长时期的安全性和稳定的回报性,这是由客户的年龄段以及资金的特有属性带来的,所以我们对养老金的投资的策略也必将遵循客户的需求,那么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债权必将是这一领域的主要的方向。尤其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收益曲线逐渐上移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配置机会,这有助于对养老金投资提供长时间的、稳定的业绩表现。

  同时为了能够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和风险的分散化,适当提高投资的表现,也会有一部分配置在权益类投资,将更加倾向于安全性、稳定性及长周期内的综合受益表现,对于大盘蓝筹可能会给予更多的增配,这是关于养老金简单的介绍。

  问:去年太平财险利润跌了34%多是为什么?国内寿险部分今年开门红受到监管的影响,一月份出现了负增长,这个情况在全年会不会持续或者有改观?

  答:关于太平财险2017年净利润下降的原因,首先我们的税前利润跟2016年相比其实只下降了1个亿,主要受投资资产里面的股票的减值跟2016年相比增加了1.4个亿,如果把这个因素排除的话我们的税前利润是增长的。

  第二是净利润方面,我们所得税的调整比2016年接近了5000万,主要的原因是公司业务去年增速非常的快,我们的监管关于手续费的限额是有税后调整的,所以在手续费的调整上对净利润也有一定的影响,税前利润我们整个的承保利润是优于2016年,而且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关于一季度寿险保费负增长的情况,跟去年同期比的确是负增长,但对于整个2018年的长期目标规划依然是保持稳健增长,所以我们没有调整今年的发展目标。

  从公司内部的调整结构来说,年金险本身给公司信用价值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全年新业务的价值影响是很小的,我们重点是放在长期价值性产品上面,当然这次波动也是更好提升我们基础管理比较好的时机,所以我们今年也会在员工的培训上面,进一步加强力度,希望依然能够看到稳健持续的增长。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