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信息]小米首份财报中最有价值的亮点:二季度IoT收入同比翻番

  

  

  8月22日,小米发布了上市以来的首份财报,公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的各项业绩。财报显示,小米上半年收入796.48亿元,同比大涨75.4%,二季度数据也非常好,收入、利润不论同比还是环比,都是大涨。

  但这些数据,都不如一个数据更能体现小米增长的潜力。那就是小米IoT业务2018年第二季度收入翻番:收入达103.79亿元,同比增长104.3%。

  为什么这么说?

  小米不只是手机

  在上市之初,小米就处于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争议之中,那个时候市场满是怀疑的眼光。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二季报数据显示,小米IoT收增速已大幅超过了手机增速,足以让人们重新审视小米的公司属性。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收入大涨58.7%,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的趋势下,这一成绩非常难得。但是,小米IoT的发展更加迅猛,收入同比增长达到了104.3%。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小米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手机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71.5%下降至67.4%,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收入百分比由18.9%提升至22.9%。

  即便不看数字,小米从产品上来说,也已不单纯是手机公司了。财报指出,小米IoT的爆发式增长,主要来自现有产品的热销。其中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主要IoT产品的销售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16.9亿元大涨147.2%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41.78亿元。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小米智能电视于2018年第二季度出货量位列中国第一。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视的全球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50%。如今,小米已经是全球一线手机厂商,跻身全球一线电视厂商也有很大的概率。随着小米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成功,市场可能将最终承认,小米正如雷军所说,是一家独一无二的新物种公司。

  盈利能力大增

  事实上,小米此前就在IoT领域的多个产品取得了全球第一的地位。比如手环、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但这些商品的平均售价不高,并没有在之前的财报中显露出让人激动的一面。

  但此次二季报显示,小米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主力IoT产品销量大涨,情况就不同了。道理很简单,小米承诺过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在这条红线下要取得利润的提升,无处乎两个途径,一是扩大产品销量,二是优化产品组合中的高端占比。小米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正是在走第二条路线。

  2018年上半年,小米陆续推出创新IoT新品,如小米VR一体机和小米手环3。7月23日,小米正式发布了米家互联网空调,表明将继续进军大家电市场。可以说,IoT代表了小米不断扩张的边界,各券商机构也因此对小米IoT业务十分看重。

  中金公司分析师黄乐平曾在研报中表示,受益于销售渠道和产品扩张,预计2018-2020年小米IoT业务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53%。西南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陈杭认为,小米是足以对标亚马逊的企业,小米诞生于IoT时代早期,作为IoT时代探险家和原住民,IoT业务是小米增长潜力的核心,给出小米目标价达30.3港元。

  “IoT+AI”潜力无限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财报特别提到,人工智能是小米战略的核心部分,截至2018年6月,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超过2600万。而小米最新的数据,截至7月31日,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累计唤醒次数超50亿,单月唤醒次数超10亿。

  鲜为人知的是,IoT和AI是一对组合,IoT可以为AI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用户、流量和数据。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连接有小米IoT设备(不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用户约1.15亿名,环比增长15%;拥有5台以上小米IoT设备(不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接近170万名,环比增长19%。

  这意味着小米的物联网,很可能产生“梅特卡夫效应”,即网络的价值与设备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随着小米设备不断铺量带来的数据资产累计,相应的互联网服务将产生指数级增长。

  过去,人们有一种核板印象,小米互联网服务就等于MIUI,并得出小米互联网服务与其它手机厂商并无区别的结论。然而事实上,小米AI的爆发式增长,结合上小米全球领先的IoT平台,将给小米带来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IoT+AI”能够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增强产品竞争力,将继MIUI之后,成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又一重要流量来源,未来想象空间十分巨大。

  小米董事长雷军就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是小米的核心战略,要为小米的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全面赋能,并且帮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给小米加上“性价比”的标签。但在产品背后,是小米对未来风口的精准判断。小米IoT和AI的爆发,可能让人们不得不承认,小米的确是一家创新驱动的公司,未来潜力无限。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