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市首日一度濒临破发 要“捞一把就走”?

摘要
上市首日,早盘海底捞一度上涨10%,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但午后持续下挫并一度触及发行价。虽然上市后风光无限,但海底捞已经出现估值过高等隐忧。
    作为中国餐饮行业唯一年营收破百亿的企业,海底捞在递交申请书4个月后,终于在9月26日的今天,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早盘海底捞一度上涨10%,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但午后持续下挫并一度触及发行价。虽然上市后风光无限,但海底捞已经出现估值过高等隐忧。

  

  海底捞VS呷哺呷哺

  在海底捞上市之前,另一家“火锅巨头”呷哺呷哺已经率先在香港上市,人们总是不禁会拿这两大巨头做比较。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合计餐厅数量为341家,较去年同期净增68%;呷哺呷哺餐厅数量780家,较去年同期净增6%。

  在接待顾客总量上,2017年海底捞合计接待用餐顾客1.1亿人次,同比增长32%,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7131万人次,同比增长49%。呷哺呷哺2017年顾客人次7214万,同比增长25%,2018年上半年36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从接待顾客总量上,海底捞远高于呷哺呷哺。

  

  (数据来源:海底捞招股书、呷哺呷哺历年财报、海通证券研究所)

  从两家收入来看,2015年-2017年,海底捞收入从57.6亿元增长至106.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2018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54%至73.4亿元;同期呷哺呷哺3年复合增长率为23%,2018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4%至21.4亿元,海底捞的收入增速高于呷哺呷哺。

  但从经营利润率指标来看,呷哺呷哺2017年度及2018上半年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分别为23.7%、20.8%,高于海底捞的22.3%、19.9%,且海底捞从2017年-2018年上半年餐厅经营层面利润率开始下降。

  

  海底捞入场门槛最高 估值也很高

  9月24日,海底捞公告,此次全球发售4.2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发售价每股17.80港元,每手1000股。此次海底捞登陆港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说,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成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按17.8港元的IPO定价,海底捞的估值高达943.4亿港元,对应2017年11.94亿元净利润,市盈率高达69.5倍。对比中信证券、国金证券给出的盈利预测可见,海底捞的发行估值几乎透支。

  

  经济学家宋清辉曾表示,“如此高的估值,对海底捞而言并非好事,将来必然会伴随着市场对其严苛的‘审判’,而且必须时刻要证明自己的估值是合理的,否则将会受到市场严厉的‘惩罚’。”

  大举扩张后营收快速增加 但可能存在天花板

  从招股书可见,最近几年,海底捞开店速度加快,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7年末的273家,到了今年9月初,又增加到了363家。海底捞估计,今年之内,要新开180至220家餐厅。

  大举扩张为海底捞带来的是营收的快速增加。2017年,海底捞在全球服务的顾客总量达到了1.06亿人次,在中国内地,每家门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访。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过去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9%。今年上半年,增长率更是提高到了54.4%。

  根据海底捞募资用途来看,未来仍然将加大扩店速度,但同时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开店密度过于集中,门店之间竞争就更激烈,对现有餐厅的客单价和翻台率都有影响。从翻台率角度分析,无论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三线以下城市,翻台率截至2018年上半年到了5这个高水平后就很难继续增长,受限于营业时间和顾客用餐时间,这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此外,迅速扩张后,管理系统未必能有效应对,包括食品安全及质量一致性不达标,餐厅店长人才库储备不全,供应链管理困难。

  快速扩张背后是种种不适应症

  食品安全问题生死攸关

  企业小的时候可以精致,可以人文,但是做大了可能就不能那么面面俱到了。规模一变,管理策略都要改变。而海底捞能承受和适应这样的改变吗?事实表明,海底捞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症。

  

  2017年8月25日,某报记者卧底两家北京海底捞后厨近4个月,公布了部分图片,称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涉事的是海底捞劲松店和太阳宫店。今年6月份,继“老鼠门”后,海底捞又陷入了“苍蝇门”。有消费者投诉,在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内的麻酱蘸料中发现了苍蝇。

  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餐饮企业,任何一家门店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会成为整个集团的“黑天鹅”。 如今,海底捞已经上市,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能在它的股价上反映出来,而且未来的门店越来越多,这也是以“逆天的”服务文明的海底捞未来将面临的考验。

  负债激增 海底捞能平衡资金问题吗?

  招股书中披露,2018年海底捞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在以开设新店增加市场份额并实现营收的持续增长业务战略下,国内每家新开门店资本投资约800万元―1000万元。这意味着海底捞仅开店投入,今年的资本开支最高就将达22亿元。

  快速扩张已经带来了现金流的枯竭和大规模的流动负债。数据显示,2016年海底捞的账面现金还有2.9亿元,2017年则下降到了负的6020万元。2015年~2017年三年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6040万元、3.86亿元和11.56亿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扩大到18.32亿元。资产负债率也大幅上升。去年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由2016年的17.9%飙升至73%,这一比率今年上半年回落至50.7%。负债增加的同时,海底捞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从2015年的0.95降至2017年的0.56。有分析认为,海底捞的流动比率连年不足1,表明其资本营运策略相对比较激进,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今日海底捞上市后股价冲高回落,一度濒临破发,最终仅微幅收涨0.11%。按照现在的股价计算,海底捞的静态市盈率高达近70倍,动态市盈率也超过60倍。而在港股上市的另一家“火锅巨头”呷哺呷哺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只有26倍。与之相比,海底捞的估值明显过高,后市股价的压力可想而知,接下来或将开启“估值回归”之路。(综合证券时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关键词阅读:海底捞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