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奎的生意与和美医疗(01509)的挣扎

  文/田医生

  一颗深水炸弹,彻底激怒普罗大众。

  或许贺建奎早就预料到这一幕,所以第一时间表态:“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一边”。

其实,关于基因编辑,从人类文明开端就一直被世人小心且“大胆”地揣摩着。

  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开篇即花了大量笔墨描摹了一个“从试管中来的世界”,城市人在出生前就被分为了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厄普西隆五种胚胎,将来成长为特定的五种人。

  阿尔法在胚胎阶段即被妥善保管,以便未来被培养为各级领导人;厄普西隆在胚胎阶段被人工做了缺氧处理,以便未来成为痴呆的劳动力。

  可想而知,基因的奥秘一直在诱惑着人类孜孜不倦。

  贺建奎的双重身份

  可巧的是,贺建奎在以科学家身份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同时,其身上却充满铜臭味。

  笔者了解到,高中时期,贺建奎迷恋物理学,立志要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后来终于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湖南人贺建奎的确非常聪明而且好学,他“仅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在美国名校博士到博士后的历程,年仅28岁就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贺建奎于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师从Michael Deem教授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2011-2012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就读博士后,期间师从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斯蒂芬·奎克教授,从事基因测序研究。

  学霸身份,荣誉也接踵而至。2013年,贺建奎入选“深圳市优秀教师”;2012年指导南科大代表队获iGEM亚洲赛区金牌和银牌;2012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孔雀计划”;2010年获得中国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0年获得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第85次年会优秀论文奖。

  而回国之后,贺建奎没有去北京,而是来到深圳,在与华大基因相隔40公里的南方科技大学做了一名生物系副教授,主攻实验室用物理,以及用统计和信息学的交叉技术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研究集中于免疫组库测序、个体化医疗、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

  此时此刻,就算南方科技大学迫于压力让其停职,贺建奎的微信个性签名上依旧写着耀眼的头衔: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南方科技大学-瀚海基因-因合生物。

  前面好理解,姑且为职业、社会头衔,但后面明显是两家企业。

  笔者翻看这两家公司,其均为测序公司,且贺建奎为董事长。科学家做商业,在生物医药行业实属常见,可让人意外的是,与贺建奎有关的公司竟多达7家,其中6家是法人代表,而且几家企业全有南方科技大学的背书,名曰南科大创新的典范。

  社会头衔、南科大背书,何愁贺建奎的企业不壮大。拿瀚海基因来说,从2012年成立至今,估值超过百亿。

  2018年4月,瀚海基因获得了2.18亿元A轮融资,由同晟资本领投,希夷资产等五家机构参与跟投。贺建奎直接持有该公司27.42%的股份,另外还通过珠海瀚海创梦科技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获得了5.83%的股份,总持股份额为33.25%。

  在拿到融资后,贺建奎表示,瀚海基因在2017年成功研发出亚洲第一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样机。

  目前国内只有华大智造与瀚海基因进入了国产测序仪的市场,与华大不同的是,瀚海主要以医院为中心,三代测序仪的简便性,可以帮助医院、甚至基层医院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基因测序平台。

  他当时还称,瀚海基因已经收到了第一笔700台测序仪的订单,在深圳市罗湖区政府的支持下,瀚海基因正在建设一个1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建好后三代测序仪产能能达到每年1000台的水准,如果满负荷生产,每年能有50亿元价值的产能。

  从技术层面与产能上看,远在盐田的华大基因简直落后的不是一点点,若不是这次基因编辑事件,汪建肯定还在办公室里“闲看风云”。

  而跟让人惊奇的是,如果瀚海基因是一家科创公司,是贺建奎最骄傲的公司,那么同做基因检测技术开发的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最花钱的公司。

  工商数据显示,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6666.66万元人民币。贺建奎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5.5%。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服务中心、深圳市南科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0%、24.5%。完全是“产研一体”,学院派。

  其实,学院派企业并非只有这一家,从2011年建校以来,南科大依靠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孔雀计划”的团队注册了不下6家高新企业,如润扬集团、深圳市乐土精准医疗等等,注册资金全是200万-5000万。

  除了瀚海基因融到一大笔钱,贺建奎的因合生物也才在11月20日拿到一笔5000万的A轮融资,领头方为注册资本2.41亿的正威集团、乾江资本。

  此次算下来,贺建奎的身价不下百亿。

  当然,就算贺建奎身价贵重,属于“最有钱”的老师,但拿着基因编辑搞“伦理”,的确容易招人鄙视与谴责。

  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坦言:不可思议,完全不能接受。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仇子龙:基因编辑用在人身上,特别是基因编辑受精卵,应该是全世界科学家非常慎重的一个举措。

  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

  随后,国家卫健委表示,已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也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

  通过基因编辑,获得“免疫艾滋病”不好吗?

  看看转基因食品就能得出,不孕不育、先天畸形……改变食物基因都能对人类带来诸多意外,何况是直接“动人”。从科学数据推论,其产生的伦理后果可能会集中在5个方面:

  一些编辑可能会被靶向的诱变混淆,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意中将镰状细胞病转化为地中海贫血症;尽管脱靶效应的比例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降低,甚至被最小化,但仍有可能发生关键基因的突变,而编辑后的个体的后代也许会因为基因突变增加其风险;

  再如果“被编辑”的个体希望纠正的是嵌合体,那么他们仍然可能在关键组织中有病变细胞;疾病突变存在的遗传背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携带这种突变,而将基因修正回“野生型”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很难预测和评估生殖细胞系编辑带来的非预期的长期后果。

  如此之下,假如有一天,贺建奎将这种能改变“人种”的技术通过他的公司商业化后,人类恐怕就离长生不老、超级赛亚人不远了,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拍脑袋也能想到……

  不过,面对这未知的一切,生意人贺建奎并没害怕,而是透过视频喊话,“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一边”。

  和美医疗:“事故高发地”

  生意人贺建奎被怼之余,被人推至舆论漩涡的恐怕还有莆田系二代林玉明。

  这位从90年代便开始接触医疗资源的“老企业家”,不知是否重新体验了一回“人在家里坐,锅从天上来”之感,毕竟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差点让“老郎中”詹、陈、林、黄四大家差点“淹死”在大众舆论中。

  俗话说的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惜,福未至,祸又来。

  在贺建奎自行宣布“基因编辑宝宝”成功出生后,一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也随之被人翻出。无巧不成书,深圳和美刚好是承接贺建奎的基因编辑“业务”的主体医院。

  未经事情发酵,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便即可做出回应,否认该院和此事有关,“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上热搜,正在调查。”而至于贺建奎是否有挂靠深圳和美进行相关研究,深圳和美方面表示“不了解情况”。

  尽管“否认”,但笔者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上赫然看到,这份报告在回应当天还多了一次更新,批准本研究的伦理委员会名称正好就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委员会 ”,并贴有伦理委员会联系人黄华峰等字眼。

  面对铁一样的事实,相关媒体进入深圳和美医院调查,该院客服部工作人员表示无辜。但就基因婴儿是在和美医院出生的吗?该院人士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她说:“我们本来就是生孩子的医院,万一别人要选择来我们这里生,我们也不能拒绝吧,不能因为接生了一个孩子,就给我们扣个屎盆子。”

  扣“屎盆子”话声一落,深圳和美医院的母公司和美医疗(01509)却跌落5个点,并在11月27日宣布短暂停牌。这或许是林玉明这么也没想到的灾祸。

  毕竟,医疗市场打拼数十载,真正直指自己的风浪还未曾有过。

  笔者了解到,2002年,在山西销售医疗设备的莆田人林玉明,因长期对接医疗机构,观察到公立医院对妇产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最明显的是床位紧缺,以至于不得不让产妇住在走廊生产。“若能解决床位问题,利用专科技术,提供更人性化服务,这样的医院应该不缺市场。”

  于是,林玉明带着他的博生医疗集团在太原市建立中国第一家女性专科医院——山西现代妇产医院,首创中国女性专科医疗服务的运营模式。自此,“现代”牌在国内如雨后春笋,先后在重庆、武汉、长沙、广州、天津、贵阳等大中城市建成了多家品牌连锁医院。

  “现代”牌的成功运营,让林玉明尝到了民营专科医院的“甜头”。俗话说,“谁也不会嫌钱多。”紧接着,林玉明将“现代”的管理模式、运作流程全盘复制,又在多个省份创建了“和美”、“俪人”等连锁品牌。

  而林玉明的这一举措,也直接让博生医疗集团一下子拥有了20多家连锁医院的集团公司。成为继詹国团的“玛丽”牌、林志忠的“博爱”牌、陈金秀的“华夏”牌、黄德锋的“天伦”牌后的又一个莆田系医疗大集团。

  2015年7月,林玉明将“和美”牌拆分成和美医疗,远赴香港上市,全球发售2.1081亿股,募集资金15.916亿港元。挂牌首日,尽管摩根士丹利场内增持了约1.65亿港元,但并未带动其股价走高,以6.81港元收盘,低于招股价7.55港元。

  和所有新股一样,此后和美医疗陷入“时高时低”的考察期。发展到2016年二季度,“魏则西”事件让莆田系医院成为众矢之的,和美医疗也自然未能躲过这场危机,事件发酵期间,该股区间下跌近72个点。

  只不过,那次是“大行业”,这次是“小自己”,而且更大的风浪还在后头。(完)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