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上市搁置 百威英博(BUD.US)打的什么算盘?

  智通财经APP获悉,7月12日,市场传出百威亚太取消定价消息,掀起市场轩然大波。次日,百威英博(BUD.US)正式发布公告表示已决定暂时搁置推进亚太子公司香港IPO计划。有机会跻身成为港股IPO巨无霸第五名的百威亚太上市计划夭折,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这要从上市的动机开始说起。

  上市原因是什么?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百威英博是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为巩固行业地位,公司采取激进手段,不断并购和扩张,但同时也造成了如今债台高筑的局面。

  2016年,百威英博斥巨资680亿英镑(超千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啤酒制造商SAB Miller,这也成了啤酒界史上最大的收购案,轰动一时。表面上,百威英博威风凛凛,实际身负重担。即使作为“啤酒老大”,百威英博也无法轻而易举地将收购债务抹平。

  虽然SAB Miller于同年分别把旗下合资公司Miller Coors58%的股份以120亿美元出售给合资伙伴Moson Coors,将华润雪花49%的股份以16亿美元售予华润啤酒,以及将旗下欧洲若干品牌以29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朝日啤酒。但是这三笔收入加起来远远不够,更不提在那之后,公司还与土耳其艾菲啤酒、捷成饮料各自达成了合并、收购协议。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净债务高达1028.4亿美元。为偿还债务,百威英博曾宣布 2018 的财年的分红减少 50%,节约下来的40亿美元用于填补债务,同时,还从其高端啤酒部门裁掉 300多名员工。然而杯水车薪,“抢救”方案并不能根治问题。

  纵观全局,百威英博一直在积极推动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市场份额,亚洲地区占其销售额的16.5%,营业利润约为15%,其中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中国,也成为中国进口啤酒“一哥”。

  2018年百威英博第三季度营收增长7.4%,百威英博 CEO 曾表示,其中中国表现出色,以科罗娜为首的高端组合增长强劲。百威英博一直致力于发展高端品牌,包括获得科罗娜在中国的运营权,进一步深耕高端市场将给公司带来巨大利润。

  据市场消息,亚太地区业务价值逾700亿美元,又是公司重中之重,分拆该地区业务集资最好不过。港交所作为亚洲首选上市地,IPO集资额持续领跑亚洲,如此一来,赴港将亚太地区业务上市也是情理之中了。

  为什么又中途放弃了上市计划?

  百威英博在13日的公告中提到,“由于几个因素,包括当前市场状况,公司没有在推进此项交易,公司将密切关注市场状况,并基于严格的财务纪律持续评估各种选择,以提高股东价值、优化业务并推动长期增长。”

  从这句话中可以剖析出两个关键点。首先,百威英博不满意当前市场状况。如今市况较差,全球市场处于高风险阶段,美联储即将吹响降息的号角,在这种条件下,投资者需求疲软,趋向于避险,恒指一直处于28000点与29000点区间震荡,缺乏明确方向,大市成交额极度萎缩,目前在700亿以下徘徊。市场情绪也体现在百威亚太配售上,造成其国际配售遇冷,公开配售仅超购11倍,未能启动回拨机制。

  配售期间曾有消息传出,百威亚太不会以下限定价,范围倾向于中间以下水平。但配售的结果让公司大失所望,获得高定价的想法打水漂。这也对上了公告中所提到的第二点原因,“提高股东价值”,价值达到期望值了才能“推动长期增长”。

  百威亚太值吗?

  此前,投行曾给予百威英博亚太业务的估值为700亿美元。

  市场部分声音认为,百威亚太的募资(最高可达764.47亿港元)以及估值合理,按照百威亚太市值4239.81亿港元至4981.78亿港元、2018年纯利14.09亿美元计算,其市盈率介于38.5倍至45倍。而华润啤酒及青岛啤酒H股的市盈率分别为108倍及40倍,作为中国啤酒龙头外资企业,且专攻高端啤酒市场具有较强稀缺性,应享有一定估值溢价。

  另一部分人意见相反,虽然公司在中国啤酒市场(包括高端超高端部分)收入可观。目前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33升/年,与日本46.4升/年、韩国41升/年较接近,即便远低于世界前三捷克、德国、美国的146、110、75升/年,但啤酒饮用习惯与人种有关,亚洲与欧美差距较大。目前中国已经高于27升/年的世界水平,位居亚洲前三,天花板显现,增量空间并不可观。再加上如今市场的抽资效应非常明显,海外啤酒龙头估值普遍在20-25倍之间,比较之下,认为百威亚太的估值过高。

  计划募资近百亿美元解燃眉之急,却求而不得,距离“心水”价格还有一段距离,百威英博果断放弃现下IPO计划。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