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两月反弹5成,维他奶(00345)提前结束“冬眠”?

  MSCI构建的国际指数,长期以来是指引投资者投资方向的风向标。但需要注意的是,MSCI股票指数的评估结果,是根据上市公司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综合表现做出的判断。投资者如果仅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可能买到站上“山顶”的股票也可能错过“大鱼”。

  就拿维他奶国际(00345)来说。5月13日,MSCI发布5月份半年度指数评估结果显示,维他奶被MSCI全球标准香港指数剔除,并纳入到MSCI香港小型股指数。

  有意思的是,维他奶被“降级”之后,股价经过短暂下挫后大幅上涨,月内涨幅一度超过30%。自3月30日创下23港元低点以来,至5月26日收盘,维他奶股价已经反弹48.5%。

  行情来源:智通财经APP

  谁导演了维他奶“降级”后的“狂欢”?

  据智通财经APP的了解,MSCI的选股方法主要涵盖6大因子,包括:估值、公司规模、动量(股价稳健上涨)、质量(健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低波动/风险。简单来说,业务规模大、业绩稳健增长、财务健康、估值低且股价表现良好的公司更能入MSCI的“法眼”。

  今年5月,MSCI之所以把维他奶从MSCI全球标准香港指数剔除,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维他奶市值大幅下降;二是估值水平仍处于高位;三是维他奶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2019年6月,维他奶股价一度创下46.83港元历史高点,公司市值接近500亿港元。2020年2月维他奶股价一度下探至23港元,市值更是不足250亿港元。然而截至5月26日收盘,维他奶的静态市盈率仍高达55.41倍,市盈率(TTM)为54.21倍。

  业绩方面,2018/19财年维他奶实现收入75.26亿港元,同比增长16.43%;净利润7.48亿港元,同比增长16.45%。到2019/2020财年中期,维他奶实现营收46.84亿元,同比增长5.33%,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1.98%下降16.65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5.6亿港元,同比增长1.78%,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8.64%,下降26.86个百分点。

  2020年3月27日,维他奶发布盈警公告,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预期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与2019年度同期比较将大幅减少约25%至35%。

  由此可见,维他奶被剔除出MSCI全球标准香港指数并不冤。事实上,内地资金也已实际行动间接支持了MSCI的这一评判。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2019年10月前后,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持有维他奶股份占比约为2.7%,近期持股比例已经降低到0.6%左右,维他奶股价5月的这一轮上涨中,内地资金并没有明显的加仓动作。

  数据来源:智通财经APP

  期间,买入维他奶的主力是包括美林远东、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证券亚洲等经纪商交易席位。

  港股“小茅台”何时复苏?

  在智通财经APP看来,现阶段内地投资者对维他奶的投资保持谨慎不无道理,不过,外资近期加仓维他奶也并非“利空出尽”式的炒作那么简单。

  据维他奶2018/19财年财报,公司收入及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各市场均有广泛增长,尤以中国内地市场收入贡献占比达到62%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主要原因是,高毛利的产品及地区销售组合以及高产能利用率等因素的配合。

  归纳来看,目前决定维他奶成长潜力的指标分别为:市场规模、产品组合以及产能。

  从市场端来分析,随着维他奶在中国内地不断拓展市场,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

  以豆奶为例,中国内地许多地区本身就有喝豆奶的传统,比如川渝地区豆奶便是消费者吃火锅的标配,因此许多本土豆奶品牌形成一道竞争屏障。此外,其他食品饮料企业见到维他奶在中国内地销售火爆,自然会分一杯羹。达利食品(03799)开发出豆本豆豆奶与维他奶正面竞争便是典型案例。

  不只是豆奶,维他奶前些年爆红网络的柠檬茶也引来众多资本关注,可口可乐(KO.US)、康师傅(00322)、统一企业(00220)、东鹏特饮前赴后继开发出各自的柠檬茶品牌。

  反观维他奶的产品条线,豆奶产品包括基础系列和健康加法系列,茶饮板块产品包括柠檬茶、无糖茶、菊花茶和港式奶茶等。近年来,公司向市场推出了无添加蔗糖豆奶、维他无糖茶系列、健康加法醇豆奶、咖啡大师原味豆奶等新产品,使得产品组合愈加丰富,但这些新产品暂时没有产生柠檬茶这样的“爆品”。

  不过,据智通财经APP观察,作为一家毛利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并仍在稳步提升的公司,维他奶最忌惮的似乎还不是竞争压力。当下,产能与市场扩张之间的矛盾开始放大,是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截至2018/19财年,维他奶在中国内地4个城市拥有已经投产的厂房。其中,第一座工厂为深圳工厂,投产于1994年;上海工厂投产于1998年。此外,还有于2011年投产的佛山工厂,于2016年投产的武汉工厂以及于2017年投产的深圳工厂。

  近年新投入运营的工厂缓解了维他奶产能压力,但随着2017/18财年和2018/19财年连续业绩大幅增长,公司产能压力进一步凸显。其中2018/19财年公司存货金额达到7.48亿,创近年新高,但存货与营收比值下降至不足10%,随着存货周转效率提升,公司需要新增产能来满足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

  按照维他奶的产房建设规划,公司2017年8月31日在东莞常平完成签约仪式的东莞的生产基地,项目的投资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预计年产值可达约18亿元。维他奶在2019/20财年中期财报中表示,东莞工厂预计2022年投产并早于原定计划。

  这意味着,在2022年以前维他奶有可能面临着新增产能“断档”的局面,从而使业绩增速进一步放缓。在这样的局面下,投资者暂时回避对维他奶的投资无可厚非。

  那么,为何说外资近期加仓维他奶也并非简单的炒作呢?

  一方面,维他奶2019/20财年业绩大幅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据智通财经APP了解,3月26日,维他奶位于武汉的工厂已实现复工,公司在内地的销售渠道也逐步恢复畅通,可以预见维他奶的销售状况有望在二季度及下半年迎来好转。

  另一方面,如果说,产能是维他奶未来业绩增长的最大障碍,那么一旦产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维他奶的业绩有望迎来新一轮大幅增长期。如果这一天必然到来,当下买入股价相对于最高点大幅“打折”的维他奶又有何妨呢?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