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纳指”上线 未来存在这些投资机会

  十年前,当我们看港股的时候,主要是看它的金融地产股。

  十年后的如今,我们谈港股的时候,更关注的是阿里腾讯这些巨头科技股。

  关注点变迁,代表的是整个港股市场根本性的风格大转变。

  7月27日,恒生科技指数正式上线,一个港股市场专属的、可以对标美股“纳指”的科技指数应运而生。

  新的投资机遇,也由此徐徐涌现。

  1

  港版“纳指”,到底能意味着什么?

  根据相关规则,恒生科技指数的选股范围涵盖资讯科技、非必需性消费、工业、金融及医疗保健5个行业,并从中筛选出30只市值最大的香港科技股,形成指数。

  该指数每季检讨调整一次,成份股比重上限为8%,且设有快速纳入机制,新股上市当天收市市值在现有指数成分股中排名前十的,第10个交易日收市后便可实施纳入,无需等待季检。

  目前,在港股上市且被投资者熟知的相关头部企业基本都已入列。前五大权重股份中,腾讯(0700)、阿里巴巴(9988)、美团点评(3690)、小米(1810)四大科技股的权重均超过了上限8%。尤其阿里、腾讯两家均在8.5%左右,明显领先于其他成分股。

  

  (图片来源:浦银国际研究)

  具体从该指数30只成分股行业分类来看,资讯科技业18家,占比最大达60%,其次为工业,占比12.2%,“含科量”远胜其他指数。

  在市值上,截至7月28日,该30只成分股合计市值超过14.2万亿港元,是目前港股市场总市值37.9万亿港元的37.5%,占比已经超过了恒生国企指数。其中仅阿里、腾讯两家的总市值占比就超过了27%。

  同时,从近期的日均交易额看,这30只成分股每日合计的成交额均超过300亿港元,占港股大市合计2400只个股总成交的30%左右,并且已经超越了国企指数。

  

  (行情来源:wind)

  尤其是头部的ATM三家公司的交易额就超过了大市的1成,市场资金的聚焦程度可见一斑。

  

  (行情来源:富途)

  在港股市场,除了金融地产能源三大块作为千年不变的权重占坑者,实际上在市场上持续发光发热的已经变成了如今一众新经济公司。

  无论是成交额、市值对比、还是市场的关注度,这些以新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如今都是万千宠爱。

  如今恒生科技股指数在港股大市中的权重正越来越大,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加强,随着未来更多大型科技股加入,市场关注的重心还将越发向之倾斜。

  统计发现,港股主板上市的科技公司数目从2017年的137间,增加至2020年6月底的163间,市值占比也从14.6%大幅提升到33.2%,成交额占比从16.3%提升到27.6%,各方面的增幅都是非常迅速的。

  如今还常见不少优质的大型公司陆续来港上市,如已经官宣要两地上市的蚂蚁金服,估值传闻2000亿美元,对港股的影响,有望复制阿里二次回归的盛况。

  凭着这些足以代表中国新科技产业的成分股打底,港版的“纳指”,实至名归。

  因此可以说,在未来,科技股指数超越国企指数成为恒指第二,可能会原比预想还顺畅。

  2

  “ATM”们的影响会有多大?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目前市值最大的前三是阿里、腾讯、美团三家万亿俱乐部成员,取首字母,即为ATM,作为一个最朗朗上口又充满金钱色彩的特色口号,将很有可能如同“BAT”一样在未来被市场投资者认定成为专属叫法。

  同时,由于蚂蚁金服也即将登陆港股市场,根据其行业属性和市值规模,毫无疑问也会跻身科技指数中的前列,鉴于其中文名首字母同为“M”,不排除市场在未来会把ATMM叫成专属。

  无论何种叫法,ATM这个名号将一定会在港股市场被叫响,然后被国内外投资者认可和关注。

  同时,科技指数中的ATMX(叫法未确定)等与美股的FAAMG在行业属性和市场地位上也终于都有相互对标的同类。

  如在互联网电商领域阿里巴巴、京东对标亚马逊,社交生态领域的有腾讯对标Facebook,消费电子领域的模式上有小米对标苹果,芯片领域的有中芯国际对标高通等。

  当然,两个市场的这些头部企业目前两者差距都还非常但,不能同日而语,但起码模式方面对上了,多少会有对比榜样带来的积极效应。

  从市盈率看,在港股“纳指”和美股纳指的成分股中,各自的估值水平都多数都有较大的溢价,不过港股方面的亏损公司数量较多,主要是由于那些大部分还是新上市不久的新型业务公司,但不妨碍市场投资者对它们的热捧。

  

  (行情来源:富途)

  与纳指一样,这些科技指数中以“ATM”为代表的头部龙头有个很大的影响是会给港股的其他科技股板块锚定一个估值水平。从现状看,这个估值溢价明显远好于其他板块。

  同时,这些公司也将会越发成为港股市场的风向标,并最终左后恒指的波动,毕竟现在都差不多已经是市场的关注和交易的重心了。

  此外,有了港股专属的科技股指数和专属的“称号”,能让市场投资者对港股科技板块从一个无根的模糊定位到精确的对标,其战略意义显而易见:不但能更好引导投资者的关注,让市场更加聚焦,同时还会在将来持续不断吸纳被动配置的机构资金和主动投资的个人投资者,这会是一个持续加强的正向循环。

  3

  有怎样的投资机会?

  首先,即使没有恒生科技指数,如今的港股市场也正在转变为科技股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为主导的交易环境。

  港股在过去长时间之内因为金融、地产、能源等传统板块为主导而变成低估值的印象,可能会在将来因为科技股指数的出现而瓦解分化,类似于A股的上证指数与科创板或创业板的估值对立。

  一方面,这些传统行业可能会继续承受低估值的无奈,甚至由于市场资金的二八分化,一些更差的行业个股可能更难得到青睐;另一方面,新兴科技股更可能获得更高且持续估值溢价,风格与美股的纳指或A股创业板趋同。

  也就是说,选择更好的行业或概念赛道,你的投资更有可能收获惊喜。

  其次,恒生科技指数的推出,在未来必然会吸引被动资金加大对科技龙头的配置。

  虽然目前尚未有挂钩很是科技指数的ETF产品发布,但凭着龙头科技股专属且必配的指数,以及过往极其优异的回报表现,被动跟踪产品规模绝对也不会小。

  截至2019年底,被动式追踪恒生指数系列的产品资产管理总值约340亿美元,一些追踪港股(中资股+本地股)的ETF规模达到1560亿港元,相对于概念更性感的恒生科技指数,没理由不能从中分到一大杯羹。

  即使不是被动的资金,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就超过了3100亿元,开通以来总规模也超过了1.24万亿元。从以往成交历史回顾,这些南下的资金中,科技股一直重点流入的对象。如今港股有了专属的科技指数,那些既在港股通榜单,又在科技指数里的成分股,有望成为备受关注的香馍馍。

  第三,另外,恒生科技指数的另一个影响是,作为热门的榜单,能享受更多的资金关注和随着而来更高的估值溢价,因而也会成为更多未能上榜的科技公司追逐的目标。尤其是那些只需临门一脚的潜在公司,即使不会激发自己通过打造更好业绩来获取入门券,多少也会刺激其做市值管理的欲望。

  也就是说,长期看,其中必然会跑出一部分“进取者”,这也将是个潜在的投资标的。

  此外,除了上述的标的,港股中将来也还会有很多跟踪科技股指数相关或成分相同的ETF,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上车机会。

  当然,如果实在懒得选,还可以继续关注港交所,作为巨大的增量资金和增量交易最明确的受益股,它在过去几轮的明星新股、中概股上市大潮和港股上市及交易制度改革中,都是持续大涨,逻辑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4

  结语

  表示上看虽然恒生科技指数只是成立了一个名号,没有改变港股的现状。但实际上,从长远看,它对港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短期,这些变化和机会可能很难直接体现,但长期,它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只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耐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科技指数中大部分的成分股有估值偏贵之疑,可能会透支未来几年空间,并且业绩方面可能需要反复验证。

  所以择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这就要考验我们对行业以及公司方面的研判能力了,毕竟投资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不过,这些都只是战术问题了。

关键词阅读:恒生科技指数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