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指、恒生科指双双大跌,科技股未来还好吗?

  备受赛博朋克发烧友推崇的Netflix热剧《爱,死亡,机器人》系列第三季,已于上周五正式开播。为配合该剧的发行,Netflix推出同名NFT回馈用户,只需支付gas费(手续费)即可获得。

  元宇宙和NFT已经成为各家科技巨头避无可避且仍在风口的加注赛道,5月20日18时3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二丙运载火箭,拉开6G通讯技术试验大幕,6G通讯基本可以实现智能社会的全部规划,当然也包括元宇宙这一虚拟世界。

  各国政策利好,加上网络和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科技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就在前两天(5月23日),恒生指数公司推出“恒生中国元宇宙指数”,选股范畴固定为30家沪港深成分股,包含AR和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游戏、数码体验3个子主题。目前比重前十的个股为:腾讯、网易、快手、歌尔股份、舜宇光学科技、闻泰科技、三七互娱、中科创达、东山精密、百度。

  元宇宙、NFT、游戏、智能硬件......科技企业所在的各个赛道,怎么看都是一副欣欣向荣、前景无限的光明模样,并加速从一级市场传至二级市场。但与之相背的,却是金融市场的频繁波动,且振幅“巨大”。

  纳指、恒生科指双双大跌,科技股未来还好吗?

  图片来源:公开文件

  纳指大跌,巨头退场

  科技公司备受资方和用户看好,纳指和恒生科技指数却双重受挫。本月中旬以来,12000亿美股科技巨头暴跌的新闻,一直是各大财经版块的头条。

  从重仓科技股的老虎环球基金,再到凭重仓特斯拉一战成名的木头姐(Cathie Wood),再到800亿明星对冲基金梅尔文资本(Melvin Capital)宣布清盘,美股科技股市场一片惨淡,好光景不再。

  以梅尔文资本为例,梅尔文清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去年游戏驿站(GME.US)做空事件中受到重创,还没恢复又经历了这轮科技股的暴跌。今年一季度,梅尔文资本大幅增持亚马逊、微软,本以为能够修复盘面表现,谁曾想这两者在4月抛售潮中同样暴跌且跌幅分别达34.3%、17.4%。截至4月,梅尔文资本的投资组合今年累计回撤幅度达23%,这次暴跌也成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梅尔文曾是华尔街表现最好的对冲基金之一,平均年化业绩超30%。做多科技股的华尔街机构已经或正在遭遇巨额亏损,而这一亏损还未见反弹趋势,思科(股票代码:CSCO)就是其中代表。

  截至5月11日,美股、港股、A股企业2021年财务报告全部出炉,思科也在5月18日公布2022财年第三财季(截至4月30日)报告。根据财报,第三财季思科营收128.35亿美元,同比增长0.25%;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0.44亿美元,同比增长6.32%。

  同比几乎零增长的营收严重不及市场预期,直接导致思科在第二天美股开盘后遭遇抛售,到晚间,股价大幅低开10%,总市值跌至17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95亿元),近2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超3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64亿元)。

  更让市场担忧的是,思科对公司未来业绩也持悲观态度。就在前天(5月25日),思科公告披露了公司内部人交易情况:公司董事、高管在23-25日净卖出2.00万股。

  纳指、恒生科指双双大跌,科技股未来还好吗?

  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思科可是占据了全球企业级网络解决方案市场最大的份额,几乎称得上半壁江山。如果说思科是老牌网络应用服务、设备和软件产品提供商,供应链受国际局势和外部环境影响,业绩不佳能够理解,“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Snap的大跌,看起来更容易被解读为科技巨头未来仍然悲观。

  Snap是一家为用户提供拍照、录制视频和分享的应用公司,当地时间5月24日收盘时,Snap股价暴跌逾43%,创2017年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且股价破发。同时,Meta、谷歌、推特等社交媒体股价也是普遍走低。

  思科和Snap不过是纳指大跌的一个缩影。现在,基金机构正在从苹果、亚马逊、特斯拉的二级市场上撤资,大幅流向能源股以对抗高通胀,巴菲特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就已经不断在买入能源股。

  资管巨头古根海姆首席投资官Scott Minerd在接受Market Watch采访时表示:「预计投资者可能会经历“一个可怕的夏季和秋季”,进入下半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将崩盘,较去年11月19日的峰值暴跌75%(目前下跌约28%),而标普500指数则较2022年1月3日的峰值暴跌45%(目前下跌18%)」

  Scott Minerd还指出,目前市场看起来很像互联网泡沫(1999—2000年科技股崩盘)的破裂。据CNBC报道,高盛(Goldman Sachs)在一份给客户的最新报告中表示,美股触底时机取决于美联储发出结束紧缩政策的信号,在美联储表明准备停止收紧货币政策之前,美国股市可能会进一步下跌。

  美联储为降通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将华尔街阵痛放在一边的“无情举措”、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衰退可能性的担忧、未来国际局势的持续紧张,等等因素让悲观情绪笼罩着华尔街。

  这股情绪不仅弥漫华尔街,也飘到了亚洲。在港股市场,科技股的暴跌同样让投资者信心受挫。

  恒生科指大跌,中概股回归提振信心?

  2022年开年以来,全球市场都不好过。5月25日,纳指大跌,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迎来1970年以来最差开局,纳斯达克100指数同样见底,只是不好过的不只美股,港股科技股也是如此。

  3月14日,恒生科技指数遭受史上单日最大跌幅,之后继续下挫,3月15日报收3643点,跌幅8.1%,从2021年2月最高点11001点跌至笔者撰稿时的4009点(5月26日15:00),下跌64%。

  纳指、恒生科指双双大跌,科技股未来还好吗?

  在上面讨论纳指时,我们不免认为,纳指大跌并不意味着成分股基本面不佳。5月11日(周三)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跌,苹果股价大跌5.18%,收盘时市值被石油巨头沙特阿美超越,让出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但苹果公司的基本面表现是:2021财年总营收3658亿美元,同比增长33.26%,净利润为947亿美元,同比增长64.92%。2022财年第一财季,销售收入1239.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890亿元),同比增长11%,创下公司单季度营收最高纪录。

  所以,在面对纳指成分股的整体受挫时,我们更偏向于认为是因为技术面的失常,而非基本面的不佳。那么,港股科技股情况又是如何?是技术面的问题还是基本面的不佳?我们同样来看一些数据。

  在2020年7月27日推出时,整体市场对于互联网比较看好,恒生科技指数也算是应时而生。尽管2018年互联网投融资曾出现过一些收缩,但2020年四季度到2021年二季度,互联网投融资案例数量显著上升,从481件一路飙升到599件,披露金额也稳定维持在150亿元上下。

  在恒生科技指数中,BAT、美团、京东、网易、携程、阅文等多家内地知名互联网企业均名列其中,此外还包括小米、比亚迪、中芯国际、小鹏、理想、海尔、联想等非互联网公司。基于这些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增长潜力,恒生科技指数也被不少投资者列入抄底港股的投资组合中,仅跟踪恒生科技的指数基金就有8支。

  恒生科技指数推出后一路走高,从推出首日的6677点一路涨至11001点,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这其中不乏一些概念公司上市初期被炒作,股价虚高背离基本面,比如快手和商汤。但股市历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暴涨之后就容易带来暴跌。

  去年7月27日,在恒生科技指数推出一周年后,截止收盘日该指数重挫7.97%,收报6249.65,创新低纪录。而相较之下,全球其他重要科技指数皆表现优秀,MCSI世界信息技术指数、欧洲斯托克600(欧股指标之一)年涨幅均超30%。

  至此,恒生科指被网友戏称为“忙活了一年,忙了个寂寞”、“世界最惨科技指数”。

  暴跌的背后并非没有逻辑,港股科技股上市之处,虚火太旺、股价虚高、估值偏离基本面的例子并不少见。此外,诸如小鹏、理想、商汤这类新兴科技企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经历过市场牛熊变换的历史风浪。

  整体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公司抗风险能力还有待提升。在资本市场说故事的能力一向重要,但说的太过就容易带来泡沫,一旦遇到现今经济环境不稳定等突发因素,泡沫就会破裂,加上恒生科指中不乏互联网企业,互联网行业不确定性太大。

  市场上也有观点,将科技股的暴跌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但能否这么归因?

  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现代高风险”概念,我们已然能够感受到自身正处于一个高风险社会,天气环境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疾病突发的风险等等,这些风险未来也许并不会消失。

  对突发状况的应对本也是企业的必修课,将抗风险能力排除在基本面之外,或是将股价下跌完全归结于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很难长久。

  科技股震荡,光明未来在哪里?

  这两天,有几条新闻吸引了三林的注意:

  •   一条是三星增加芯片和生物科技研发经费额新闻。据外媒报道,5月20日拜登访韩,抵达后的第一站就是三星半导体工厂。没过多久,三星电子宣布巨额投资计划,计划五年内在芯片等领域投资450万亿韩元(约合2.37万亿元人民币)。

  •   另一条是5月23日的东京会议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拜登达成共识,两国将在半导体制造能力和多元化、先进电池供应链、关键矿物的弹性供应链方面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供应短缺的情况。

  •   还有一条是印度已经推出7600亿卢比的芯片促进计划,莫迪政府呼吁要减少半导体制造进口,加大“印度制造”。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3月28日,美国政府提议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共同组建“芯片四方联盟”,希望将中国大陆逐步排除在“美国盟友芯片供应圈”之外。

  半导体行业也是整个科技产业的一个分支,信息、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各个行业和赛道,都不乏好公司和成长空间。但对于科技股、新经济股来说,其特点是: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都尚未实现盈利。

  在以往,达不到A股和港股上市标准的企业,会选择美股上市募资支撑。现在,全球科技股暴跌,华尔街转向保守,大型基金正在减少科技股持仓,比如转向能源股。

  对于独角兽企业和成长型科技企业来说,这无疑不是个好消息,意味着科技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存难度加大,上市融资难度增加。

  流动性不佳、投融资困难、信心受挫和盘面收缩,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后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稳定增长依靠产品的持续驱动,市场更迭需要企业不断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但实际情况是,受财务账面、市场信心、生存压力等多方影响,国内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研发费用正在下降,且和欧美跨国企业仍有较大差距,这其中不乏半导体之类的高新科技企业。

  根据《财经》杂志数据:

  •   亚马逊2021年研发支出为560亿美元,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兴、美团、京东、快手、网易、小米10家企业(以下简称十家企业)2021年研发支出总和为575亿美元,仅比亚马逊高15亿美元。

  •   英特尔10年累积研发支出为1259亿美元,远超阿里、腾讯、百度三家企业10年年累积研发支出总和815亿美元。

  •   不仅如此,叠加疫情、经济承压以及复杂国际环境,十家企业研发支出总额增速逐年下滑,2021年增速下滑至14.1%。与之对比,国际企业研发支出增速却呈上升趋势,2021年增长至18.4%。

  研发支出只是企业财务基本面一个冰冷的数字,但背后却是整个产业发展阻塞,这一点在半导体产业表现尤为明显,直接会导致国内ICT产业在下个周期的国际竞争力更加不足。

  无论是科技股暴跌,还是中概股回归,相较于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更令人心惊。

  不过一个还算好的消息是,港股正在逐渐放宽上市条件。

  因为同股同权问题错失阿里巴巴后,港股痛定思痛开始改革。加上之前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推进,一些企业选择回归内地或港股市场,为此,港股市场也正在做好准备。

  4月6日,在香港立法会会议上,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对于希望选择香港市场的中概股发行人,香港已做好准备。

  目前,港交所和监管机构正就放松不符合利润要求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规则进行磋商,假设落定,未来可能会有超41家中概股公司获得香港上市资格。目前,部分企业也已经在着手准备回港。

  纳指、恒生科指双双大跌,科技股未来还好吗?

  图片来源:开源证券

  截至今年3月,有19家中概股已通过二次上市或双重上市回流至香港,总市值超过美国股市中概股的七成。

  随着中概股的回归,恒生科指会有新增长吗?现在是抄底港股的好时机吗?很多人有疑问。我们不妨通过看看市销率和市现率,对纳指和恒生科指进行估值。(市销率:即市值除以销售额,可反映这些新经济企业的收入是否匹配其市值规模;市现率:即市值除以净现金流,可反映新经济企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是否配得上市场对其未来价值的预测)

  事实是,根据Wind数据,在去年5月以后,纳指估值明显高于恒生科技指数,从下图可以看出:红线为恒生科技指数,蓝线为纳斯达克指数,撇除一开始的虚高,自2021年5月以来恒生科指(红)一直在纳指(蓝)下方,可以看出恒生科技指数的市销率估值较低。

  纳指、恒生科指双双大跌,科技股未来还好吗?

  纳指、恒生科指双双大跌,科技股未来还好吗?

  图片来源:香港财华社

  对于企业来说,交易所的流通性以及当地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能否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融资,这是企业考量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美国上市的企业在融资渠道多样性方面占据优势,市场估值更高。

  港股还需要时间。

  科技企业不会落山

  在文章最后,我们再回到本文标题,科技股的未来还好吗?

  从纳指和恒生科指大跌、华尔街受创、国内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研发收缩、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季度斥资200多亿美元买入石油资产、苹果比不过沙特阿美丢掉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等等,从这些来看,不管大家认为科技股在中短期未来如何,看好能源股似乎成为共识。

  但三林以为,科技产业不可能也不能是往下发展。

  即便是暴跌的华尔街,虽然开篇我们提到有评论员对如今的科技股崩盘表示担忧,将其类比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不过大多数分析师仍然认为这次科技股杀跌与以往不同。

  如果说20年前的网络泡沫太过虚幻,空有一纸模型,今天的零售业、信息服务、硬件设备制造产业已经有了很多积累,即使存在市值缩水,也不意味着会一直萎缩。

  动荡之下,大家转战能源股以求安心无可厚非,但三林以为科技股虽迟必到。即便是化石燃料会重新确立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但这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

  塔桥咨询公司(Tower Bridge Advisors)首席投资官James Meyer曾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就业务或基本盘而言,你无法将苹果与沙特阿美进行比较,但大宗商品领域的前景已经改善,他们是通胀和供应紧张的受益者。

  有人关注后一句,大宗商品前景已经逐渐改善,但三林以为前一句同样重要。就业务而言,我们无法将苹果公司和沙特阿美进行比较,就像食物和水缺一不可一样。

  现在回顾对于科技股盘面的分析,上游供应链、俄乌局势冲突、疫情引发的产能和物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随着局势稳定会逐渐缓解,且经过这几次冲击,供应链问题和紧张局势下的应对问题,必然会成为各大企业负责人亟待优化和解决的问题。

  如今股市震荡,很多人情绪悲观,叠加疫情和未知风险,恐慌情绪蔓延。即便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股的未来不会差,不妨套用一句俗语,“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比起环境的变化,心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往往巨大,不如放平心态,静待花开。

关键词阅读:纳指 恒生科指

责任编辑:李欣 RF1260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