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港交所公告要求所有相关受规管中介机构需在5月16日至7月15日之间参与香港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即实名制)的端对端测试。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港股市场的实名制终于要落地了!
昨日,香港证监会提醒投资者,香港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即将于2023年3月20日推出。如投资者还未回复其中介人有关同意转交客户身分信息的要求,应尽快作出回应。
一些投资者已经收到了中介人(开户券商)的邮件,要求同意及更新客户身份信信息。
根据香港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及香港的资料私隐法例(包括《个人资料(私隐)条例》),中介人须向个人客户取得明示同意,以便向证监会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提交相关的客户身份信息。有关信息会以加密方式储存在数据资料库内,而只有证监会及联交所的获授权人员方可查取。中介人普遍已就取得上述同意及更新客户身份信息,向客户提出了要求。
在香港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实施后,如个人投资者未有提供所需同意,便只可在联交所出售他们现时持有的证券,而不得买入证券。
那么为什么实行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呢?
因为在现行制度下, 香港证监会通过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的交易系统, 只可以知悉哪些交易所参与者(即与联交所系统直接对接的券商等) 就证券买卖下单。当出现可疑交易时,港证监需要向券商索取该项交易背后的实际投资者资料,限制了市场监察工作的有效性。
以前,某只股票的股价大幅上涨,可能表面上看是多家不同的券商分别买入所致,但事实上是因为股价操纵者在不同的证券公司开设了多个交易账户实行对敲买卖,唱高散货。这种“杀猪盘”、“恶庄”、“老千”行为的监管难度较大。
而在投资者识别制度下, 券商会把投资者客户的身份证明文件资料(包括姓名,身份证明文件的发出地、类别、 号码)递交予联交所的保密资料库。在调查可疑市场活动时,证监会将利用券商在下单时已输入的 “券商客户编码” 查阅与保密资料库内匹配的投资者身份资料。这种一个“恶庄”开多个交易账户对敲买卖的行为就会无所遁形。
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女士表示:“推出投资者识别码制度符合国际做法。各监管机构将能够实时掌握证券买卖指令的投资者身分信息。毫无疑问,这将大大增强我们的市场监察能力,促进市场廉洁稳健,并提升投资者信心。”
香港市场,向着打击股价操纵行为的目标,终于从制度上来了个釜底抽薪。
实际上,香港市场已经今非昔比。
不仅千股和炒壳的现象比以前少了,而且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港股市场上涌现了一批日常交易以内地资金为主的股票,从市场风格上看,有人甚至称之为“T+0”的A股。
典型的就是我们早前写过的港航科(01725)、祖龙(09990)、瑞尔集团(06639),还有美图(01357)等,甚至还有一些几百亿大市值的公司如信达(01801)。
看看下面雷同的两张图,如果没有股价的数字,我们甚至都分不清楚是哪只票:这些公司的股价走势,都是伴随着港股通持仓的变化而变动的;而且对于市值偏小(百亿以下)的公司而言,刨除大股东和不经常调仓的主要的机构股东,可流通股票基本上集中在了内地资金手上。这一批股票,是内地资金在博弈,定价权基本由内资掌控,“T+0”的A股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美图K线图&;陆股通持股占比变化图)
(瑞尔K线图&;陆股通持股占比变化图)
另外一个事实是:香港本地股的异动。
在过去的几年中,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创科实业、维他奶等几个典型代表之外,香港本地股逐渐沉寂,港灯(02623)这样的老票,日常成交量从几千万股慢慢地萎缩,变成几百万股,少的时候甚至才200多万股,成交额不足千万港元,这在A股简直是不可想象。而今日爆发的TVB母企电视广播(00511)这类,基本上成为了市场的弃儿,差点就要变僵尸股了。
而现在,这种趋势正在扭转。除了香港本地地产和消费在疫情管控放开后逐步修复之外现代牙科、香港科技探索等等近期也表现活跃。详细的解说可以参看今天二条的解盘。
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源的走访调研,香港的全球公募基金(global long only)目前比较矛盾,多数对冲基金对中国资本市场今年表现持谨慎乐观态度。主要观察的点在于,地方政府能否有足够融资支持未来基建,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的韧性、未来金融体系改革会有怎样影响。
从持仓来看,他们此前没有参与中国股票反弹,如今依然没有加仓。对中国经济持正面看法,觉得疫后经济自然修复,但并没有明显加仓,未来会非常缓慢地增配部分中国资产。
在这个时点展望未来的香港市场,两句话可以概括:东风吹起千层浪,万里香江日夜奔。
关键词阅读: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