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用气保供合同迟迟未签 城燃企业忧心“气荒”再现

  智通财经APP获悉,2月25日,中国城市燃气行业座谈会在深召开。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以及华润燃气(01193)、新奥燃气、港华智慧能源(01083)、中国燃气(00384)、深圳燃气(601139.SH)等多家总部位于深圳及其他城市的城市燃气企业负责人参会。

  与会各方研讨了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组织签订2023年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落地实施和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等事关民生保供的重大课题,共谋城市燃气产业链、供应链健康长远发展。

  冬去春来,2022年冬季采暖保供战役刚刚结束,国内多家城市燃气企业集中开会,传递了什么信号?

  现象:终端气价倒挂,城市燃气行业发展弥艰

  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披露,2022年,国际天然气价格高位震荡,国内城市燃气企业在上游气源整体合同气量和居民合同气量双不足、为了民生保供被迫采购合同外的高价气源、终端气价倒挂成本无法疏导的三重夹击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保供乏力,甚至个别地方出现“停气”“弃供”的极端情况。

  在全球能源短缺的背景下,2022年冬天农村居民取暖用气量紧张,河北省一些地区居民甚至出现停气现象,在春节期间面临断供的现实困难。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多家城市燃气负责人在会上将城市燃气行业的痛点、难点和盘托出。

  某城市燃气企业A负责人现场表示:“过去一年是我从业二十年来经历的‘最艰难时刻’。”

  某跨区域城市燃气企业B负责人表示:“问题在于上游不给足气,导致终端价格倒挂。理顺下游气价政策的形势迫在眉睫。这个问题若再不及时解决,部分燃气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其透露,去年仅在中部某省会城市,气价倒挂给该公司造成的损失就超过4亿元。

  某中型燃气公司C负责人表示:“城市燃气并非天然垄断行业。垄断特征是对供应量和价格都有主导权,我们行业对上游气源企业没有议价权和定量权,对终端用户没有定价权(居民用气限价),而且必须保量供应。”

  原因:总气量逐年被压减,民生供气合同难以保量保价

  合同气量不足,是真的因为气不够吗,为何会导致终端气价倒挂?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连续6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管道气和海上LNG气源逐年递增,终端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此前,国家发改委曾在2022年中长期天然气合同签订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上游气源单位应与下游城市燃气企业签订不低于上年实际供气量105%的合同气量。但是有多家城市燃气企业反映,近年来上游气源企业每年对合同总气量进行压减,每年压减5%-20%不等。这导致下游城市燃气企业不得不采购合同外的高价气进行保供,居民用气价格因受严格的政府限价管控无法顺导与突破,导致合同外气源成本无法及时向终端传导,高买低卖,气价倒挂,使得一些城市燃气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上游气源单位不仅压减上一年度的居民勇气合同总气量,也没有完全落实发改委的政策要求,而且也没有在要求时间完成居民气量核定工作。

  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发文,明确民生用气范围包括居民用气、农村居民“煤改气”、集中供热用气、公交及出租车用气,并要求“上游供气企业按照居民门站价格足额保障居民用气需求、农村居民“煤改气”用气需求”。

  不过多家城市燃气企业人士介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上游气源企业尚未完全执行国家发改委政策要求。截至3月1日,中石油于2月初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各省级销售企业启动下游客户2022年民生气量核查工作,于6月底完成,并签订补充协议,但是中石化、中海油两家央企均未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联络企业开展居民气量核定工作,签订保量保价的民生供气合同更是遥遥无期。

  声音:城燃企业呼吁 “三桶油”共担民生保供主体责任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居民天然气用量约为600亿m³,每年国产气产量超过2178 亿m³,按道理国家的管制气资源足够覆盖所有居民用气需求。但是据业内人士介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上游气源企业的大部分管制气资源用于向非居民用户出售和现货市场交易(因为这一类市场售价市场化,不受居民用气限价限制,利润较高),导致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煤改气”等新增居民用气需求无法得到管制气资源的保量保价供应。

  “参考往年上游气源企业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不排除中石化今年的价格政策,比去年同期还高,甚至存在没有居民用气指标的可能。”一家城市燃气企业人士近日表达了担心。

  座谈会上,多家城燃企业反映,中石化、中海油两家企业以自身低成本管制气资源较少为由,拒绝核定居民气量,所有气源均以工商业用气的市场化价格结算。

  在江浙地区深耕多年的某城市燃气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非居民用户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气价太高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拖累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进而影响税收、影响就业,最后吃亏的还是国家和老百姓。”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3月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发改委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综合施策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重点工作之一,是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推动发电供热用煤、民生用气中长期合同实现全覆盖。统筹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能源互济互保,加快提升能源顶峰保供能力。

  因此,多家城市燃气在会上呼吁,保障城市燃气安全稳定供应,是上游气源企业、中游管网企业和下游城市燃气企业的共同主体责任。多方携手,尽快签订保量保价的居民用气合同,共同承担民生保供的社会责任,一起推动天然气市场机制改革进步。

  建言:保供合同是当务之急,气价改革是治本之策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天然气市场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冬季保供难关,根本原因是上下游在合同签订、价格机制疏导、供需平衡等环节存在一些系统性问题,而并非上游资源不足。

  这名人士进一步分析,造成目前燃气行业困难的根源,是现有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失灵,已经建立联动机制也尚不完善。比如不少省份价格联动机制、成本监审是3年前制定的,难以适应新价格形势的变化。目前多数市县居民气价联动都是以“管道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为前提,而中石油没有提供足额的居民门站价格气量,中石化、中海油完全不提供,因此与门站价格挂钩联动的政策完全失效。调价决策程序复杂,周期长,有些省份(如湖北、湖南)非居民调价周期长达一年之久,价格联动严重滞后,在此过程中城市燃气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也无从追溯弥补;部分省份(如广西、湖南等)价格联动存在上限要求,但上游涨价幅度巨大却没有上限要求,城市燃气企业无法及时、同幅疏导。

  该负责人指出,虽然气价机制改革和落实是治本之策,但是目前当务之急是先确保居民用气保量保价合同的顺利签订,否则将为今年冬天埋下再次“气荒”隐患。因此该协会将广泛收集相关会员企业意见,向国家主管部门反映,呼吁上游气源企业落实国家政策,足额保障居民用气需求、农村居民“煤改气”用气需求”。同时,协会还将与成员企业积极配合相关调研,争取建立更科学、更及时、更有效的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